编者按:
近年来,短视频、网络直播行业蓬勃发展,然而在繁荣的背后,虚假摆拍等不良导向问题日益凸显,“凉山多名百万粉丝网红摆拍卖惨”“网红‘猫一杯’编造秦朗巴黎丢作业”等事件引起舆论哗然。近日“外地女摊主西安摆摊被欺负”“外卖骑手带着患儿送外卖”等剧本演绎行为频频冲上热搜,虚假摆拍俨然成为网络博主博取流量的惯用手段。法治网舆情中心梳理近半年来网络虚假摆拍乱象,分析背后原因,并提出规范治理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
舆情事件
法治网舆情中心梳理发现,近半年来,引发舆论热议的网络虚假摆拍事件主要集中以下五个领域。
1. 捏造悲惨遭遇
网络博主将镜头瞄准农村、山村等落后地区以及农民、外卖员等劳动者,通过摆拍贫困境况及悲惨生活场景以博同情,是网络虚假摆拍乱象中频繁出现的情形。如近日网络平台中流传的“凌晨十二点患儿在摇篮陪骑手送单”“在外卖员集中等单的地方用鼻饲管喂养患儿”“超时半个小时抱着患儿求顾客别给差评”等外卖骑手送单视频,引发网民关注。美团官方账号10月20日发布辟谣声明表示,这些短视频均为虚假摆拍,其中拍摄时间及地点与事实严重不符。此外,网传“四川凉山盐源县弟弟辍学卖苹果供北大哥哥读书”视频,系博主解某某与盐源县苹果经销商达成网络带货协议,为制造噱头吸粉引流,而自编自导自演的短视频。11月13日,盐源县警方表示,目前已依法关停涉案违规账号2个,对博主解某某进行行政处罚,对杨某等“群演”进行批评教育。
2. 渲染家庭矛盾
“婆媳势不两立”“婚姻一地鸡毛”等以家庭矛盾为中心、以冲突为卖点的网络虚假摆拍视频并不鲜见,此类视频往往密集制造冲突,放大家庭矛盾,且台词夸张、情节曲折。8月28日,抖音发布近期介入核实的网络虚假摆拍典型案例,博主“是老王家的二姐呀”自称在14岁至20岁期间被父母包办3次婚姻,16岁时就和“大自己30岁的男子”生下儿子,并与几个自称“三妹”“大姐”的账号互动频繁,以矩阵账号合力摆拍造假。涉事账号被平台采取封禁处理。10月,贵州毕节市七星关区网警与山东青岛市网警先后通报“外来媳妇遭嫌弃殴打赶出家门后,躲进山洞艰苦求生”“临盆孕妇被丈夫遗弃荒山数日,孤立无援,无法下山求救”两起虚假摆拍案例,相关涉案人员均被当地警方给予行政处罚。
3. 制造身份对立
编造虚假场景人设、煽动身份对立类的虚假摆拍现象较为突出。在“相亲遇到拜金女妈宝男”“遭陌生男子要求陪酒”等加剧男女对立的剧本演绎层出不穷的同时,虚假摆拍视频也不断“更新”题材,制造更多类型的身份对立。比如据公安部网安局11月14日通报,近期一则“外地女摊主西安摆摊被欺负”的视频广为流传,博主通过“外地人不配在本地打拼吗”“外地人怎么了就要低人一等吗”等表述,制造本地人与外地人的对立,渲染地域矛盾。西安警方查明,视频中的女摊主“菲菲”实乃一家传媒公司主播,且系该公司负责人女友,拍摄视频的实际目的在于为公司代理售卖的熟食品进行推广。当地警方已对该公司进行查处,两名主要策划组织者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4. 模仿社会冲突
争吵互殴、绑架砍人、直播约架等社会冲突类事件在网络虚假摆拍中同样泛滥。近半年来,“云南昭通两男子将一男子绑架押上车”“广西钦州一外卖员多次与顾客吵架”等引发一定关注的视频均被当地警方查明系以赚取流量为目的的摆拍。除短视频外,模仿社会冲突事件的摆拍行为也蔓延至网络直播领域。据央视网起底,7月17日,成都网警巡查发现,短视频平台直播中有7人在当地一家烧烤店发生肢体冲突,经查,7人共同策划直播剧本,其中三人上演感情纠纷,以连线PK的形式激化矛盾,后众人相约在线下“解决问题”,以颇为连贯的剧情走向迷惑网民。7名违法嫌疑人均被处以行政拘留的处罚。无独有偶,11月13日,四川凉山越西县警方向媒体透露,当地警方在日常巡查中发现某短视频平台有网红主播在直播时,拍摄到疑似“砍人”等血腥画面,在线观看人数最高达到1万余人。经查是10人直播团队编撰因男女情感纠纷引发冲突的虚假剧本进行演绎,并借机挂出商品链接进行带货。目前,上述10人均被行政处罚。
5. 虚构女性受害
近半年网络虚假摆拍案例中,以女性遭捆绑、殴打以及被偷窥等受害事件较为多发。今年7月、10月,云南镇雄先后传出“两男子捆绑殴打一女子并将其扔进山洞”“一男子殴打一女子导致其吐血”的短视频,警方查清,两起事件均为当事人编造剧本伙同他人恶意摆拍,视频中出现的血迹是“影视化妆血浆”“爆血胶囊”等道具效果,涉案人员均被依法行拘。10月16日,浙江金华一网民发视频称独居的自己被陌生男子从窗外凝视,并向媒体表示警方已介入,相关视频令不少网民直呼“惊悚”。次日,金华警方澄清该视频系摆拍,窗外男子实为该女子男友。此外,今年9月发生于云南昆明的一起“女子在野外直播被两名男子强制剃光头后带离直播现场”事件,也被证实发布者就是被剃头女子本人,整起事件由其本人策划编造并发布。
舆论解析
以近半年发生的摆拍视频案例为起点,深入分析其背后推手及传播链条,不难发现,网络虚假摆拍乱象的形成既有经济、技术、社会心态等深层背景,也与当前平台监管、传播格局密不可分。
1. 流量经济是虚假摆拍的根本驱动
随着互联网飞速发展,流量成为衡量内容价值与商业价值的重要指标。有专家指出,流量经济时代,任何信息如果都能够形成一种获得流量的方式,通过流量去市场上变现,这个信息传播的驱动机制就会形成一个自循环。在这种经济结构下,流量俨然成为“吸金”密钥,令人趋之若鹜,“唯流量”歪风随之兴起,网络虚假摆拍乱象也就应运而生。观察近半年网络虚假摆拍事件的警方通报不难发现,恶意摆拍者的目的无外乎“夺眼球”“博流量”“吸粉”“引流带货”。流量背后的“广告收入、打赏、带货佣金”等变现回报是虚假摆拍行为的根本驱动力,流量经济结构才是网络虚假摆拍盛行且屡禁不止的底层逻辑。
2. 算法推荐机制成为虚假摆拍内容隐形推手
算法推荐是通过数据分析推测用户偏好,并据此推荐信息的内容推送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各大短视频平台。据了解,目前市面上的算法主要有“基于热度的爬坡机制”和“基于画像的精准推荐”两种。在“爬坡机制”下,用户发布内容后被随机放入小流量池观察,如果该内容在浏览、点赞、评论等指标上表现优异,则会流入更大的流量池,而表现差的内容则会被停止推荐。这种注意力导向的算法推荐机制下,一些猎奇化、娱乐化、对立性、挑动性的内容往往更能吸引用户注意。因此,虚假摆拍视频在流量争夺中就有了取胜的可能,有些蠢蠢欲动的用户,为了获得算法的“青睐”,选择剑走偏锋,编造虚假人设,演绎夸张情节,加剧虚假摆拍乱象。
3. 情绪传播为虚假摆拍发酵提供土壤
在当下的舆论场中,公众的情感走向与表达,相比于事件本身更具指向性。在舆情事件曝光后,网民先入为主的情绪在网络平台相互感染,通过网络圈层快速扩散,并在群体共振中走向高涨。在这种“先情绪后事实”的舆论发酵模式下,情绪成为影响公众对事件的关注度和舆情热度的重要因子,公众情绪也成为恶意摆拍者利用的资源。恶意摆拍者将“挑拨公众情绪”视为收割流量的重要法门,如摆拍卖惨以触动公众同理心、编造“气人”情节来调动公众愤怒情绪、制造身份对立加剧公众仇恨情绪、虚构女性受害事件刺激该群体焦虑恐慌情绪等。网民在情绪带动下主动介入讨论,甚至被摆拍者恶意引导,演化为对立性争论,不自觉地被裹挟其中,推动虚假摆拍内容的高烈度发酵。
4. 部分MCN机构盲目逐利成为始作俑者
为旗下创作者提供内容策划、宣传推广等服务的MCN机构近年来在各大平台迅速扩张,但其商业模式决定了流量会成为衡量从业人员经济收入的重要指标。为谋求利益,不惜违规策划摆拍无下限的虚假内容,MCN机构已经成为虚假摆拍的始作俑者。如西安警方对近期引发热议的“外地女摊主西安摆摊被欺负”一案进行深入调查,发现该案是女摊主“菲菲”所在的传媒公司一手策划,涉案人员达11人,且团队分工明确,经验老练,通过“不同机位进行拍摄,营造路人视角”等手段成功迷惑公众。一些MCN机构甚至推出可复制衍生的虚假创作模板,如据《瞭望》文章介绍,杭州一家MCN机构提供18800元50条、28800元100条短视频策划的套餐,包含设计脚本等服务,这无疑会导致网络虚假摆拍乱象愈发严重。
5. 网络平台间接导致虚假摆拍乱象滋生
虚假摆拍内容集中首发于短视频平台,平台方具有审核、过滤违规摆拍内容的责任。但由于短视频用户体量巨大,视频及直播内容庞杂,受技术滞后、人工不足等客观因素影响,短视频平台在内容审核上仍有形式化、不全面等问题,在对虚假摆拍内容初筛及预防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此外,还有舆论指出,目前对虚假摆拍的监管处罚主要由博主来承担,平台并无连带责任,因此管理实效并不理想。如“上海一年轻人花50元租房”摆拍事件当事人表示,其收到的600元打赏中,短视频平台就要抽成300元。因此,在平台经营者兼具“裁判”和“运动员”两种角色,平台与虚假摆拍者利益共享的情况下,虚假摆拍乱象更容易滋生,进而干扰公众视听。
6. 媒体疏于核实为虚假摆拍的传播推波助澜
新闻媒体对虚假摆拍行为有一定的监督责任,但观察发现,在虚假摆拍话题走向“女性安全”“突发冲突”等公共话题时,伪装成社会新闻的虚假摆拍内容反而容易获得新闻媒体的转发传播。如在“外卖骑手抱孩子送餐”“女外卖员等单时用鼻饲管喂养患儿”等一系列视频流传初期,安徽广播电视台安徽视讯客户端官方新媒体账号未经核实便转载相关自媒体视频,甚至在美团平台辟谣后仍未予以删除。这种现象也并非偶发。2024年2月,短视频博主“@Thurman猫一杯”编造“秦朗巴黎丢作业”相关信息后,“@星视频”“@冷暖视频”等媒体转载相关视频,“@新闻晨报”“@椒点视频”“@澎湃新闻”等还跟进报道所谓“秦朗舅舅现身发声”“博主已联系到秦朗母亲”等进展,推动该事件在全平台走热。
应对建议
近年来,网络虚假摆拍事件频现,不仅欺骗公众感情,挑战人伦与道德底线,撕裂社会情绪,扰乱网络生态,也加大政法机关打击整治虚假信息等工作的难度。治理虚假摆拍乱象,主管部门需不断完善立法、监管等工作,执法部门要加大巡查、惩治力度,平台和媒体也要落实自身责任,让虚假摆拍止于协同治理。
1. 完善法律法规,规制摆拍造假乱象
对于通过虚假摆拍散播谣言,严重扰乱公共秩序,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行为,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均作出明确的处罚规定。《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关于加强“自媒体”管理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也明令禁止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制作、复制、发布谣言,规定网络平台要求“自媒体”对含有虚构情节、剧情演绎的内容以显著方式标记虚构或演绎标签等。但暂无针对虚假摆拍等网络不良信息治理的法律或行政法规。有专家及媒体指出,当前针对虚假摆拍的相关规定还存在系统性不强、规定的监管职责存在缺漏或重叠、审核标准弹性相对较大等问题。舆论呼吁立法机关及主管部门,在整合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持续针对短视频、网络直播行业特征,制定更为细致、严格的法律法规,清晰界定网络虚假摆拍的认定标准,明确相应的法律责任和处罚措施,筑牢网络虚假摆拍治理的法治之基。
2. 执法部门从严整治,提高违规成本
在虚假摆拍内容日益泛滥之下,网信和公安部门快速响应,重拳出击。中央网信办开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在今年的“清朗·整治‘自媒体’无底线博流量”专项行动中,更是将“自导自演式造假”列于整治重点问题首位。各地公安机关则加大网络巡查力度,密集发布典型案例,强化警示震慑作用。但目前互联网信息海量,监管难度较大,部分虚假摆拍尚未被发现,且从实践来看,对虚假摆拍者的处罚多为批评教育、约谈整改、封禁账号、行政处罚为主。这令个别网民产生侥幸心理,不断投身这项“高收益、低风险、低成本”的行为。因此,执法部门一方面需加大专项行动打击力度,加强常态化治理,对家庭矛盾、对立冲突等虚假摆拍行为高发领域有针对性地开展巡查工作;另一方面,加大对摆拍造假人员及公司的查处力度,适当提高财产罚没数额,以严惩重处强化法律威慑力。
3. 压紧压实平台责任,源头打击虚假摆拍
网络平台是网络信息发布后的第一把关人,也是治理虚假摆拍的“第一责任人”。目前,主流平台均已响应有关部门规定,要求创作者在“演绎”作品中进行明确标注。有的短视频平台还与相关机构及媒体联动,实行热点内容核实机制,主动介入治理虚假摆拍等乱象,取得一定成果。但目前来看,平台仍有审核疏漏、处置不严等情况存在,甚至引发舆论质疑平台算法纵容摆拍造假行为。这就要求主管部门压紧压实平台责任,尤其是对于虚假摆拍高发的短视频平台,督促其发挥源头把关的主体责任,将技术识别与人工审核更为有机地结合,不断优化算法推荐机制,充分发挥网民投诉举报的监督功能,对摆拍造假的MCN机构,视情节严重性采取减少佣金、限制功能、入驻清退、列入黑名单等不同程度处置措施。
4. 媒体提升担当意识,切断虚假摆拍信息传播链
新闻媒体受众广泛,一旦工作不慎,介入传播虚假摆拍内容,将会导致虚假信息大范围扩散。且由于媒体客观性、中立性、专业性的定位,公众对媒体怀有较高的信任度,媒体的报道“背书”易导致公众对虚假摆拍内容产生主观信任,放大摆拍内容的负面影响。因此,各级媒体需严格坚持专业化新闻生产流程,对自媒体信源信息谨慎采用,对情节夸张、争议较大的内容更需慎之又慎,谨防被带偏。此外,主流媒体机构对于新媒体矩阵账号也需严格审核把关,完善真实性核实机制,避免盲目抢时效、跟热点而沦为虚假摆拍内容的“扩声器”,规避舆情反转后遭到“反噬”的风险。
阅读全文可订阅
《政法舆情》电子产品
详情咨询:010-84772595
来源:法治网舆情中心
分析师:靳雪林
编辑:彭晓月
新媒体编辑:李静
发表评论
2024-12-20 22:37:43回复
2024-12-21 02:21:57回复
2024-12-20 22:14:23回复
2024-12-20 20:08:17回复
2024-12-21 02:08:00回复
2024-12-21 01:05:54回复
2024-12-21 01:35:17回复
2024-12-21 03:24:56回复
2024-12-20 18:47:41回复
2024-12-20 21:03:13回复
2024-12-20 20:25:4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