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家梁

□ 本报见习记者 胡特旗

□ 本报通讯员 姚超

“多亏了老杨,不然我们两家的地界纠纷真要闹出大事!”在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滑石乡白水村,村民张某和李某因土地界限争执不下,甚至扬言要“武力解决”。村级调解员老杨得知后,连续三天上门走访,查阅土地台账,组织双方现场丈量,最终促成和解协议的签订。

这样的案例在碧江区已成常态。近年来,碧江区司法局积极探索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发展的新途径,扎实推进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专职人民调解员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性”作用。2024年以来,全区实现“命案”零发生,为构建平安碧江筑牢了坚实根基。

这一成效的取得,得益于碧江区司法局对调解力量的科学部署。目前,全区实现了104名专职调解员对各个村(社区)的全覆盖。该局通过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在调解过程中巧妙穿插普法宣传教育,切实提高纠纷当事人的法律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同时,积极推动联动协作,与辖区派出所、平安法治办、村(社区)等单位建立联动机制。其中,55名专职人民调解员依据“警调衔接”机制入驻派出所人民调解工作室,与民警协同开展调解工作。

为进一步激发调解员工作热情,碧江区出台《碧江区专职人民调解员考评办法》,落实村(社区)专职人民调解员“最低工资标准+人身意外险+案件补贴”薪酬待遇保障。同时,制定出台人民调解员“以案定补”实施办法,对人民调解组织调解的案件,依据案情大小、难易复杂程度给予补贴,有效调动了专职人民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

从“事后调处”转向“源头预防”,从“单打独斗”到“多元联动”,碧江区通过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探索出一条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