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法治护航

民营企业如是说

□ 本报记者 王春

□ 本报通讯员 王西泽

“共富警务”让企业创新竞争有底气  第1张

漫画/高岳

不久前,浙江省宁波市新能源汽车知识产权刑事保护中心内人头攒动,北仑区部分企业负责人和知产警官们围坐在一起,集中进行服务企业课件学习,并就如何做好知产保护、提供增值化服务进行细致交流。

“就像给企业安上‘防护网’。去年4月以来,预警感知平台预警了一条商业秘密侵权风险,守住了总估价超1亿元的多份涉密文件没有外泄。”落户北仑区的某国内知名上市企业负责人对前来采访的《法治日报》记者感慨道,这里的营商环境让人安心。

上述企业负责人的放心来源于宁波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去年以来,宁波公安以实施“共富警务”为抓手,聚力打造“宁波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知识产权刑事保护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以知识产权保护为工作第一核心,以知产警官队伍为新质战斗力载体,创新发展出专门为新能源产业提供全面防护的“法治防护体系”。

作为全国首个新能源汽车领域知识产权刑事保护专业机构,中心自成立以来就迅速推出“云端预警+地面巡查”的双网体系。特别是自主研发的“新能源汽车知识产权刑事保护系统”和“宁波市商业秘密刑事风险预警感知平台”,是中心的“左右智慧脑”,目前已经成为“云端预警”的核心双引擎。

作为全市168名涉企知识“活字典”的知产警官之一,林哲的主要工作就是“游走”于各大企业间。

“不能等案发再行动!”林哲说。一次走访中,他发现某企业核心研发部门的门禁系统存在漏洞,立即建议升级为生物识别技术,并协助建立“保密责任人”制度,成功阻断潜在泄密风险。

2024年11月,宁波某知名新能源领域上市企业遭遇商业秘密泄露危机,离职员工将相关技术信息外售,造成市场出现同质化产品,极大影响企业产销等各项收益。

中心接警后,依托7个部门“一站式”联动作战机制,在全面指导企业做好举证工作的同时,联合市场监管、检察院、法院等部门,同步开展联合会商和案件办理等工作,仅用20余天便锁定外市6名犯罪嫌疑人,追回技术资料并为企业挽回损失3000余万元。

这类案件的快速侦破,得益于中心时刻秉持“企业吹哨、政府报到”的工作理念。

企业报案后,公安、检察院、法院以及相关行政执法部门第一时间联动,线索“一键流转”、证据“同步固定”,共同指导企业快速挽损、取证,为案件能最快速度侦破打下坚实基础。

中心负责人王琦超介绍说:“通过公检法等部门全流程的多方联动,同频共振让立案、检察、审判都走出新的‘加速度’,大家合力让企业尽快回归常态化的生产经营秩序。”

据了解,2024年4月以来,宁波公安已破获各类侵害企业知识产权案件140起,抓获相关犯罪嫌疑人348人,为企追赃挽损2.25亿元。

作为中心成立后第一批备案企业,北仑区1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近一年来真正实现了知识产权内部领域“零侵害、零发案、零受损”,实实在在享受到了安全的“红利”。

目前,在中心备案的企业已经拓展到了326家,基本囊括了北仑试点区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企业,由新能源汽车产业延伸出去的其他工业、制造业等产业领域企业,也逐步加入这个“大家庭”中,全量享受公安提供的全流程管家式服务保障。

“保护创新就是守护共富源泉。”宁波市公安局知产支队支队长林国标介绍,从北仑的车用半导体到前湾的新能源汽车智能底盘,所有关键节点都有知识产权警务联络官驻点,这种“嵌入式”服务更是催生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

依托自贸区政策,中心创新服务范围,精准服务做好新能源汽车出口订单号牌登记等工作。截至目前,已办理新能源车相关登记1.4万余次,单笔业务时间缩短到8分钟,效率同比提升46.67%,为企业节省成本2000余万元。

“宁波公安布建的相关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让我们在汽车新质生产力创新竞争中有了更多底气。”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中心调查部负责人说。

据介绍,宁波公安将继续聚焦护航经济发展大局,按照“打击、防范、共富”立体推进,不断加强知识产权刑事保护工作,在公安工作新动能新优势助推下,让“共富密码”在更多领域生根发展,全力守护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护航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