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任锐 邢国涵 记者 常鑫
2月22日,2025年“全国网络普法行”活动在贵州启动。民歌、“村超”、相声、说唱、非遗等一系列形式,结合普法内容,让网络普法走“新”更走心。
近年来,贵州省稳步推进“八五”普法规划实施,聚焦不同受众法治需求,持续创新网络普法样态,多层次多领域深入推进网络普法与依法治理,推动法治观念深入人心、法治素养不断提升,为法治贵州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崭新动能。
民歌普法绘就振兴答卷
“进了赌场输精光,进了窝点骗同窗。骗得钱来良心丧,骗无钱来命也忘……”2月23日,榕江县三宝侗寨,一场别开生面的民歌普法活动正在进行。
图为民歌普法活动现场。(任锐 邢国涵摄)
榕江位于贵州省东南部,这里民族风情古朴,苗、侗、水、瑶等少数民族占到总人口80%以上。近年来,榕江县委、县政府切实用好民族文化这个“珍宝”,探索创建民歌普法新模式,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网络普法宣传中焕发出独特魅力。
杨妮是当地侗歌普法宣传队的一员,进村入寨宣讲法律对她而言早已熟悉不过。她告诉记者,当地群众素有“饭养身,歌养心”的民族文化传统。无论是国家政策,还是宪法、刑法、民法典等法律法规都能融入民歌创作。以演出的反电信诈骗歌《亲人唤你回家乡》为代表,《依法治国宣传歌》《民法典普法歌》《邻寨和睦歌》等一批具有民族特色、内涵丰富且通俗易懂的“法治民歌”流传甚广。这些民歌结集成册推送到各乡镇街道和社区,还能有效调处邻里纠纷。
“当地部分群众文化水平有限、普通话听不懂,‘法治民歌’的出现有效解决了其语言不通、理解不足等普法难题,极大地提升了普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榕江县古州镇古榕社区副主任吴平忠表示,“一条条枯燥的法律条文转换成入耳入心的歌词,闲暇之余哼几句,劳动之时唱几首,既丰富了日常生活,又帮助大家增长了法律知识。”
如今,搭载网络技术,越来越多的榕江民歌短视频出现在各大社交平台,“民歌普法+新媒体”的创新形式日益受到关注,在少数民族地区“普网络法”和“用网络普法”的榕江经验正在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蔚然成风。
“村超”普法优化治理效能
图为“村超”普法现场,展示了各种法治宣传手册。(任锐 邢国涵摄)
来贵州,看“村超”!自2023年开赛以来,贵州“村超”凭借精妙的足球比赛、火热的现场氛围、精彩的民俗表演、地道的特色美食和接地气的赛事风格火爆出圈,成为中国乡村“现象级”民间体育赛事活动。
“村超”办赛,法治同行。以此为契机,当地各政法部门和行政执法单位围绕信访、维稳、反诈、禁毒、禁赌、消防、道路安全等法律法规进行多形式宣传,充分运用场外街面设点、发放宣传资料、开展法律咨询和微视频说法等各种渠道,依法发布“村超”现场禁止无人机等“低慢小”航空器飞行、民宿治安管理试点公告等,将文明观赛、安全出行、依法维权等法治理念根植人心。
“依托赛事,我们打造了集普法宣传、互动体验、教育展览、法律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普法平台‘村超普法点’。”榕江县司法局副局长陆柳成介绍,目前,依托各村(社区)“法律明白人”,利用“榕易谈”“院坝会”等形式,当地全方位推进法治宣传教育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进网络活动1288场次,培育农村“法律明白人”2530人,培育“学法用法示范户”267户,将法治宣传教育汇聚形成网络互动体系,积极引导群众尊法守法、文明观赛。
陆柳成告诉记者,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发展,法治已经成为“村超”赛事的深厚底色。围绕赛事,当地设立“村超”公共法律服务室,对各类纠纷和投诉进行扁平式调度和一站式调处,在第一时间对各类矛盾纠纷进行化解。对民宿、夜市摊贩、道路交通等开展柔性执法,联合开展赛事安保和秩序维护等投入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村超”依法办赛、运动员规范参赛、群众游客文明观赛的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以法治方式护航“村超”行稳致远。
社区普法提升全民法治素养
“我们正在尝试搭建‘网信AI’微信小程序,主要用于和市民的普法互动,目前有法规库、案例解读、维权指引三个板块功能,正在测试中。”贵阳市委网信办网络建设科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通过线上小程序的普法互动,可以更便捷地满足市民需求,更好地拉近网络普法与千家万户的距离。
近年来,贵阳市委网信办在“练好法治工作基本功”上抓重点、下功夫,有序推进网络法治实践工作,积极推动网络普法“进社区”“进街区”,让普法宣传在“润物无声”中成风化人,让法治“春风”吹进千家万户。
在打造网络普法示范街区新印1950文创街区的过程中,贵阳市将法治元素融入市民日常生活,打造独具特色的法治文化氛围。“节奏很云岩”普法演出通过说唱等形式,生动传递法律知识;“春黔相声”演出以幽默诙谐的方式普及法治观念;“新印时光音乐会”结合历史文化与现代艺术,吸引大量市民游客参与。
在花溪区龙井村,张婷婷经营着一家蜡染工艺品作坊。她创新采用“普法+非遗技艺”方式,将法治元素融入蜡染作品中,让法律知识以最接地气的方式直抵人心。目前,她已带动35位民间“绣娘”“染娘”化身“法律明白人”,将“法言法语”转化成“乡音土话”,让群众真正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以前,我们有很多法律盲区,现在经过普法,终于扫清了。”龙井村村民罗班迪说。
以创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社区、网络普法主题社区为契机,友谊社区聚力“五个一”行动,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据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秦钰介绍,友谊社区正在推动形成“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发表评论
2025-02-23 19:42:56回复
2025-02-23 20:35:38回复
2025-02-23 22:13:41回复
2025-02-23 22:03:51回复
2025-02-23 16:32:04回复
2025-02-24 00:09:07回复
2025-02-23 18:18:46回复
2025-02-23 16:15:03回复
2025-02-24 01:00:27回复
2025-02-23 15:54:15回复
2025-02-23 23:15:30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