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邓君

□ 通讯员 张雯媛 赖蕾放

近年来,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将“以德化人、依法解纷、多元共治”作为着力点,开展以“合”促“和”新实践,奋力打造新时代基层治理“梅江样板”。

2024年,梅江区镇、村两级调解力量共调处矛盾纠纷1612起,调处成功率超95%;刑事警情、治安警情同比分别下降约44%、56%;全区“无信访村(社区)”创建率超85%。在扫黑除恶、平安建设等工作满意度评价中,该区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一件件矛盾纠纷的化解、一个个风险隐患的消除,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色更足。

涵养向上向善风气

西阳镇龙岗村的表兄弟大陈和小李,因建房滴水线问题产生争执,亲情关系因此降至冰点。镇村干部多次调解无果,随后请村里德高望重的“叔公头”李叔介入。

李叔是大陈和小李的舅公,他在祖屋召集兄弟俩进行调解,首先向双方讲述了祖先的奋斗历程和家族团结和睦的传统家风,接着运用客家文化中的“互敬互爱、亲仁善邻、以和为贵”等优秀德善观教育感化双方,同时耐心倾听双方诉求以寻找共识。最终,双方各让一步,大陈承诺严格遵守房屋滴水线标准建房,小李表示会积极配合施工,矛盾圆满解决,两人的关系得到修复。

在客家人集中聚集地,德高望重的贤能被尊称为“叔公头”“叔婆伯母”,他们既是客家传统文化的守望者,也是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梅江区突出地域特点,综合利用客家人重视传统的特点,发动“叔公头”“叔婆伯母”成功化解矛盾纠纷的事例比比皆是。“叔公头”“叔婆伯母”积极充当“和事佬”,使得解纷工作充满温情与效率,乡村和善之风也因此受到积极影响。

打造高效解纷阵地

小张承揽了某公司房地产项目工程,后因资金问题停工。他屡次追讨工程尾款均无果,情急之下,采取拦堵公司负责人的过激方式维权,并扬言报复,公司当即报警。

接到警情后,三角镇有关各方迅速反应,由资深调解员、法律顾问、骨干民警、“法律明白人”组成的调解组赶到现场。他们一方面耐心释法明理,让小张认识到拦堵行为的违法性与危险性,引导其合法表达诉求;另一方面积极调处双方矛盾,在核实公司拖欠工程款的事实后,调解组要求公司给出明确合理的付款期限。在调解组的努力下,双方握手言和,问题迎刃而解。

作为梅州市中心城区,梅江区人员密集,各类生产经营活动频繁,经济纠纷易发多发。为解决这一难题,梅江区系统推进矛盾纠纷法治化实质性化解,积极推行“问题联治+平安联创”策略,以7个镇级综治中心为主阵地,辐射完善131个村级综治工作站,建成148个人民调解委员会、7个诉讼服务站和5个个人调解工作室,为群众筑牢法治防线。此外,22名驻村(社区)律师、513名“法律明白人”、769名专兼职人民调解员组成的专业法律队伍,时刻准备为群众排忧解难,促进社会和谐。

2024年,三角镇在法治框架下共调处矛盾纠纷480宗,调解成功率近98%,进入诉讼的案件同比减少五分之二。

凝聚合力共建共治

梅江区坚持党建引领,不断拓宽群众参与基层治理路径,积极调动社会资源、群众力量围绕乡村治理、文明建设、产业发展等重点任务建言献策、捐资出力,营造同商共议、共享发展的良好氛围。

城北镇干光村的源凤桥,因年代久远,且桥面窄小,成为村民出行的“拦路虎”。为解决这一问题,村“两委”积极践行“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理念,以“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为行动指南,广泛发动帮扶单位、行业协会、社会能人等多方力量,围绕资金筹措、翻建设计、质量监督等关键环节各抒己见、群策群力,共筹集资金近100万元。

自翻建项目启动以来,该村共商共建氛围日益浓厚,关于通行不便、安全问题等的投诉量减少85%。干光村成功入选2023年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村。

梅江区委政法委有关负责人说,该区基层社会治理实践将继续延伸扩面,在发展中优化升级,为新时代“枫桥经验”注入更多“梅江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