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姬黎明

据《史记·曹相国世家》等记载,曹参担任西汉相国,前后有三年时间。曹参去世后,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顜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静,民以宁一。”意思是说,萧何制定法令,明确划一。曹参接替萧何为相,遵守萧何制定的法度而不改变,采取清静无为的做法,百姓因而安宁不乱。这里“顜”通作“讲”,含有明确、简直、和谐的意思。

公元前206年,在刘邦的军队攻入秦朝的都城咸阳,诸将争抢金帛财货之时,萧何却四处寻找秦朝的律令、图书、档案和户口赋税簿册,为日后制定法律政策作准备,表现出了应有的政治远见和历史自觉。还军霸上当日,刘邦就与附近各县父老“约法三章”,宣布“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如此简洁明快的法令大顺民心,使“苦秦苛法久矣”的百姓如释重负,这无疑凝结着萧何的智慧。西汉建立后,以刘邦、萧何、曹参为代表的汉初统治集团,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立了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治国方略以及与轻徭薄赋为一体的约法省禁刑事政策。萧何制定《九章律》,“捃摭秦法,取其宜于时者”“除三夷连坐之罪”,简化条文,禁网疏阔,使法律尽量少一些狰狞的面目。

公元前201年,刘邦委派曹参为齐国相国,辅佐齐王。曹参到齐地后,听说胶西有一位精通黄老之道的长者叫盖公,便去拜见求教。盖公说:“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曹参采纳了他的建议,相齐九年,齐国大治,人称贤相。萧何病逝后,曹参继任为西汉相国,没有另起炉灶,而是“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一开始,汉惠帝有些失望,就让曹参的儿子回家时,问一下曹参“高皇帝刚刚去世,新皇帝又年轻,你却整日无所事事,为什么呢?”并叮嘱说:“不要说是我让你问的。”曹参的儿子回到家一问曹参,曹参闻听大怒,打了儿子二百板子。次日上朝,汉惠帝责备曹参说:“你为何笞打你儿子,那是我让他问你的。”曹参听后,对惠帝说:“陛下认为您与高祖相比,谁更有文治武功的能力啊?”惠帝说:“朕怎么敢与高祖相比呢。”曹参又说:“陛下认为我与先相国萧何相比,谁更有才德啊?”惠帝说:“你似乎不如萧相国。”于是,曹参就说:“陛下您说得很对啊,既然陛下的能力不及高祖,我的才德不及萧何。高祖与萧何已经制定了法令,公布天下,只要我们执行好,天下就会太平,这样不更好吗?”惠帝明白了曹参的用意,就按照清静无为的治国方略坚定地走下去,以统治者的“无为”换来百姓的“无不为”。

汉初统治者信奉黄老之道,书写了一段“萧规曹随”的历史佳话,不是偶然的,这既是深刻反思和吸取秦亡教训的自然结果,又是面对汉初严酷社会现实的理性选择。汉初思想家陆贾在《新语·无为》中总结秦亡原因时写到:“事愈烦天下愈乱,法愈滋而奸愈炽,兵马益设而敌人愈多。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汉初统治者面对常年战争给社会经济造成的严重破坏,以及许多地方出现人吃人、连皇帝都凑不齐四匹同样颜色的马驾车的凋零凄惨景象,保持了清醒头脑,把汉朝带上了正确的发展道路,使社会在逐渐恢复活力的同时创造了新的社会秩序。

这种不折腾、不扰民、制定和实施“讲若画一”法令的做法,不仅为“文景之治”和“汉武盛世”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为后世发生类似情况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治国方略和法制建设带有规律性的经验。一言以蔽之:“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