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董凡超
□ 本报见习记者 马子煜
“科幻走近现实”“灵活的胖子太强了”前不久,一段浙江温州特警与“大黑球”一同在闹市区巡逻的视频一经发布就获得了网友们的关注和赞叹。
视频中的“大黑球”是由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设计的球形机器人。据悉,重达125公斤的“大黑球”运动速度最高可达时速35公里,加速时间仅需约2.5秒,可连续工作10小时或行驶120公里。除了能够跟随特警完成巡逻任务外,它还能适应野外、滩涂、沙漠等复杂的地形地貌,能执行追踪、格斗、抓捕等警务任务。
为了实现在城市内精准防控、快速反应和高效处置,温州市鹿城区警方在辖区打造了“空地一体、快反前哨、全域智控”的智慧巡控系统,做到秒级响应突发警情。
现代科技是推进政法工作现代化的利器。
近年来,各地政法机关坚持把政法智能化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积极拥抱现代科技,不断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政法工作实践创新融合,助推政法工作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向智能要效率
指尖轻敲键盘,在模型系统中输入案件信息,设置数据比对范围,鼠标左键单击“确定”,几秒钟后比对结果呈现在电脑屏幕上……
这是《法治日报》记者走进北京市人民检察院“数字检察部”目睹的检察官运用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梳理案件信息的场景。
“过去没有大数据模型,案件信息靠人力摘录、比对,消耗大量的时间精力。”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检察院行政检察部三级高级检察官白春林用“从抽丝剥茧到一键生成”概括了案件线索收集归纳的今昔对比。
类似的变化,也显现在黑龙江省虎林市公安局创新打造的“警务数据流转平台”应用中。
“铃铃铃……”随着一声清脆的提示音响起,指挥席电脑上的“警务数据流转平台”显示一条弹窗:曙光派出所正在办理某案件,需要市局提供侦查支持。数据实战中心民警迅速研判,指令有关勤务部门配合开展工作。5分钟内,涉案重要信息通过系统回传至曙光派出所。2小时后,民警将犯罪嫌疑人抓获。这是虎林市公安局发挥数据优势、提升侦查办案效率的一个缩影。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向科技要生产力,向智能要效率,各地政法机关坚持深入挖掘科技“富矿”,促进办案质效双提升。
行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良庆区八尺江新兰村段饮用水源保护区,只见江面碧波荡漾,两岸树木苍翠,一幅“河畅、水清、岸绿”的美景呈现眼前。
而在过去,这片水域因生活和养殖污水偷排直排、违法畜禽养殖、河道垃圾污染等原因,水质恶化严重,居民饮水、灌溉都成问题。
转变,源于卫星遥感技术在检察办案中的应用。
在办理八尺江(库)流域综合治理行政公益诉讼系列案中,良庆区人民检察院抓住“南宁一号”卫星顺利升空的契机,与本地区卫星遥感技术公司合作,构建了卫星遥感技术应用于公益诉讼检察监督的模型和平台。
依托模型和平台的海量数据和分析能力,良庆区检察院构建天上卫星、空中无人机、地上数据互联互通的“天空地一体化”高科技辅助办案模式,为检察官办案插上“智慧+”的“翅膀”,同时一体化推进八尺江(库)全流域综合治理,筑起八尺江(库)流域生态环境“智慧保护”屏障。
依托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分析平台,创新“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智慧监督体系,及时督促行政机关对浪费耕地资源问题进行监管治理;依托检察监督模型整合数据信息,深层次监督虚假租赁等违法问题,规范司法拍卖……近年来,广西检察机关以数据为基础,以智能化为支撑,推动办案方式由被动向主动、由个案向类案、由办理向治理转变,助推新时代法律监督提质增效。
为权力加把锁
对于司法工作而言,“100-1=0”。司法裁判中万分之一的失误,对当事人就是100%的伤害。
上海法院系统积极适应数字化改革浪潮,针对审判领域的“易错点”,研发推广700多个智能应用场景,其中近400个场景已嵌入全流程网上办案系统,法官办理同类案件一旦触发场景模型,平台就会推送提示预警。
“你庭正在审理的案件,可能存在破产管理人未参讼等情形,建议核实判决首部诉讼代表人姓名、职务……”
2024年5月的一天,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商事审判庭庭长许剑飞打开办案系统,浏览当日全庭提示预警情况,一条触发“审理中被告破产的案件主体列示及债权确认提示预警”应用场景的提示信息引起了她的注意。
许剑飞赶紧调阅电子卷宗,发现起诉状上并没有标注涉案企业是否已经破产。她马上找来承办法官了解情况,得知法官此前没有在工商系统查询到企业破产信息,原告公司也没有主动披露过破产。许剑飞又联系当事人确认。在步步追问下,最终,原告公司承认确实已经申请破产,并修改起诉状、重新提交了身份证明材料。
“幸亏有应用场景提醒,帮我们防止了错案的发生。”许剑飞不禁感慨。现在,定期打开电脑,浏览全庭在办案件提示预警,已经成为许剑飞的“指尖习惯”。
近年来,全国公安机关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持续推进执法监督管理机制改革,通过建立完善执法监督体制机制、利用信息化手段,确保规范执法。
2024年1月初,江苏省无锡市公安局新吴分局坊前派出所受理一起打架斗殴案件。不久,无锡市公安局智慧法制“1+8”系统发出预警——受害人被鉴定为轻伤二级。坊前派出所接到预警当天就立案侦查。
“如果派出所不立即立案、立案后不立即采取侦查措施,系统就会发出预警,法制部门就会介入调查。”无锡市公安局法制支队支队长周中华介绍说,无锡市公安局依托智慧法制“1+8”系统,每日对基层单位执法办案情况进行全程、动态、实时监督,倒逼民警规范执法办案。
目前,全国公安机关已经建成执法办案管理中心3000余个。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已经成为“一站式”办案总基地、监督管理大中枢、全程保障大本营。在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各种科技设备、安防设施互联互通,有效防范消除执法风险。
融科技之力,应时代之需。随着信息化、智能化系统深入推进应用,司法工作进一步科学规范,资源配置持续优化,“化学反应”不断触发,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政务、业务运行更加顺畅高效,为切实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家门口享服务
走进派出所接待大厅,一块电子大屏上,以民警邹洁为原型的AI数字警官正耐心解答着办事群众的问题,从如何办理护照到补办身份证的手续,回答既规范又标准,大幅提升了服务效率。
在四川省绵阳市公安局高新区分局磨家派出所,类似科技赋能警务工作的场景每天都在发生。
各地政法机关以数字技术为抓手,不断提升政法工作便民利民深度、广度和精细化程度,让公平正义更加可感可触。
应用智慧互联融合法庭开庭超6万场次,支撑全省法院完成66万次的互联网开庭,有力突破了庭审业务的空间限制——这是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在智慧法院建设方面交出的一份成绩单。自智慧互联融合法庭建设完成以来,应用率高达86%,为当事人和法院干警提供了灵活多变的开庭方式,还显著提升了司法便利性,降低了诉讼成本。
为切实解决偏远乡村群众法律服务需求难题,江西省司法厅积极推进大数据、视讯云、人工智能技术与法律服务的深度融合,打造集远程帮教、远程会见、远程法律咨询、远程法律援助、远程人民调解、远程法律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远程法律服务平台,让广大乡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集约高效、便捷精准、直观可视的法律服务。
截至目前,江西省1589个司法所全面开通“乡乡通”平台,67.83万人次的群众通过“乡乡通”平台寻求了法律帮助、实现了远程探监,真正让广大偏远乡村的群众体验到了“家门口的法律服务”,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法治效果。
放眼全国,政法工作中科技新元素越来越多。多位受访对象发出感慨——“在手机上就能获得专业法律问题讲解,省去了许多奔波劳累!”“AI系统助法官庭审轻装上阵。”
这些来自一线的直观感受,展现出政法智能化建设的显著成绩,同时也是让公平正义“加速抵达”的时代回声: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发表评论
2025-01-03 04:11:29回复
2025-01-03 11:41:52回复
2025-01-03 07:29:46回复
2025-01-03 04:17:43回复
2025-01-03 10:45:00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