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事件
近段时间以来,黄金价格屡创新高,一些与黄金诈骗有关的案件曝光度随之增多,引发舆论持续关注。比如,央视、《经济日报》、光明网等中央媒体,《大众日报》、金羊网等地方媒体均推出报道,提醒广大人民群众提升反诈意识,切勿上当。报道还揭秘犯罪分子惯用的诈骗手段,包括但不限于以完成刷单任务为由实施诈骗、假冒各类特殊身份诱导受害人购买黄金、用铜合金制成首饰和金条当足金售卖等。
进一步梳理发现,在涉黄金电信诈骗犯罪中,以下两点趋势比较突出:一是在行为表现方面,出现新的“电诈”“洗钱”一体式作案,即诈骗分子诱骗受害人将大额现金或黄金等通过快递或网约车运送到指定地点,目的就在于逃避银行卡资金监管,在实施诈骗的同时直接完成“洗钱”。极目新闻指出,这种诈骗犯罪正在全国范围内多发。二是在诈骗渠道方面,诈骗分子通过一些虚假黄金投资网站、现货黄金交易平台等实施犯罪,牵涉的人员和机构变多,导致案件变得复杂。比如,据“@都市报道”11月12日报道,河南女子李某某听从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在一个叫“麦多多”的购买黄金的平台抢购10万块钱的黄金,但抢到付款后,平台不发货也不退款直接“跑路”,现受害者遍布全国多地,初步统计被卷走的金额高达几千万甚至上亿,上海警方已立案。又如,今年9月,网民张某与女子网恋,在张某诱导下登录“国际黄金短线期货”网址,注册并购买黄金50余万元,后发现平台无法提现意识到被骗等。
针对涉黄金诈骗的相关话题,舆论展开讨论。网民对此类电诈犯罪深恶痛绝,感慨“无论骗术多么低劣的套路都有人信,反诈之路真是任重道远”,呼吁“骗术升级了,群众的防范意识也要升级”。“@新京报”在《别被“邮寄黄金”骗局忽悠了》发文中称:“用实物代替转账,用于规避相关部门的追踪和打击。这种方式不仅诈骗钱财,甚至可能导致受害者遭受无妄之灾。”《天津日报》推出评论文章,认为当前大量购买黄金已成为电诈“洗钱”新形式,在打击电诈的力度不断加大的今天,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意识到潜在风险并采取行动,才是抵御这一社会顽疾的有效武器。还有舆论观点从如何防范、打击涉及黄金电诈犯罪上提出建议。比如,针对网约车平台在黄金诈骗犯罪中的特殊作用,有专家呼吁,要对网约车平台加强监管,出台风险防控措施,如果网约车司机发现有投送不明包裹、载物不载人等情况,应及时将线索推送公安机关进行二次研判,不让自身成为诈骗团伙的“运钞车”和“电诈工具人”。国家反诈中心民警从实操视角,建议市民在网络购买黄金时须遵循几个原则,比如确认卖家的真实身份、尽可能使用第三方支付平台保护资金安全、谨慎对待任何需要支付额外费用的交易等。
据法治网舆情中心统计,自今年11月以来,舆论场中相关信息33.5万条,其中媒体客户端报道13.2万篇,视频超3.2万个,微博超10万条,抖音、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相关话题累计超80个。
舆情点评
面对层出不穷的“黄金骗局”,各地公安机关下足功夫开展反诈宣传,为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经济利益、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筑牢“防火墙”,受到舆论认可。法治网舆情中心总结出近期公安机关反诈普法宣传工作的3个亮点,以供参考。
1. 线上线下同步宣传增强普法实效性
衡量反诈宣传工作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维度,就在于其是否成功抵达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入脑入心”。这就需要宣传部门尽可能扩大传播范围,提升宣传事项的知晓度和覆盖面。多地公安机关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传方式,力图形成群防共治、“协同善治”的反诈宣传格局。线上方面,各地政法机关充分运用微博、微信、抖音等自身新媒体平台,通过制作漫画、微视频、普法短剧、H5等形式,向用户提供防骗信息、防诈体检等互动服务。线下方面,公安机关让反诈宣传工作实打实“落地”,着力打通反诈宣传“最后一公里”。比如,安徽马鞍山、湖北随州、浙江宁波等多地公安机关在人群密集地、街道社区等发布公告;江苏南京警方深入社区开展系列反诈宣传,总结黄金诈骗手法,警醒市民务必小心;上海警方将目光瞄准重点行业(如银行、金店)和容易受骗的人群(如老年人),手把手地教授识别犯罪方法;等等。此外,为了帮助群众形成深刻“记忆点”,公安机关在进行宣传时,大多使用“短平快”式的简洁明了的表达,如“黄金实物+指定地点+可以赚钱,就是诈骗!”“‘邮寄黄金’骗局多,已有人中招!”等,有网民笑称“太洗脑了,记住了”。这种线上线下共同发力的宣传方式,进一步增强了全社会识诈、防诈、拒诈的意识和能力。
2. 借央视等主流媒体壮大普法宣传声势
在涉黄金反诈普法宣传中,公安机关主动与主流媒体强化合作,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新媒体平台等渠道展开广泛宣传,提升公民与黄金诈骗相关的法治素养。其中,公安民警化身反诈宣传员,以接受采访等方式讲述案件侦办过程、发出提醒。比如,在央视报道《“假金”也不怕火炼 造假手段升级》中,上海市公安局普陀分局长寿路派出所民警揭秘如何识别真假黄金手镯;“@都市频道”报道“女子送‘好友’金条遭‘杀猪盘’”一案,河南省开封市公安局龙亭分局民警戳穿诈骗分子骗取受害人感情进而实施黄金诈骗的套路;在江苏城市频道《零距离》栏目中,苏州市公安局汾湖派出所民警接受采访,讲述诈骗分子如何化身投资理财顾问骗取受害人钱财的过程等。公安机关民警密集出镜,不仅达到了反诈宣传效果,也借机彰显出公安民警认真负责、全力守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的正面形象。
3. 个案“沉浸式”普法加深公众反诈认知
在反诈宣传中,公安机关用身边真实案例以案释法,将涉黄金诈骗犯罪的社会危害、犯罪分子的惯用手法、作案方式以及普通群众应知应会的识别和防范技巧等相关知识讲实、讲透,筑牢群众反诈“心防”。在案例选取上,公安机关充分考虑个案的典型性,确保警示效果最大化,多个相关案例登上热搜,并被媒体关注转发,比如“@平安泸州”推出案例“#女子兼职刷单被要求用网约车送现金#”“@平安武汉”推出案例“#骗子远程操控老人手机买1200克黄金被拦截#”等。在普法视频中,警方的办案细节被展露无遗,从对受害人不听劝苦口婆心的劝导,到与诈骗分子对话时的斗智斗勇、最后成功将其抓捕,再到民警挽回受害人损失后被送锦旗,无不令网民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以舆情处置角度看,政法机关十分注重典型案例宣传的闭环效果,对个案来龙去脉和最终处理结果作出交代,比如“经民警劝导,受害人意识到这是诈骗,购买的黄金也被及时拦截追回”“诈骗案件分子被抓,案件警方正在进一步侦办中”等,案件脉络清晰完整,很好地回应了网民关切,纾解公众担忧、焦虑等情绪。
阅读全文可订阅
《政法舆情》电子产品
详情咨询:010-84772595
来源:法治网舆情中心
分析师:王媛
编辑:彭晓月
新媒体编辑:李静
发表评论
2024-12-31 22:46:27回复
2025-01-01 08:47:49回复
2024-12-31 22:28:32回复
2025-01-01 01:03:05回复
2025-01-01 06:21:59回复
2025-01-01 03:52:41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