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商报

  提高财政赤字率,安排更大规模政府债券,大力提振消费……2025年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12月23日至24日,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总结2024年财政工作,研究布置2025年重点任务。会议强调,2025年要重点做好六方面工作,分别是支持扩大国内需求、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支持城乡区域融合发展、支持生态文明建设、支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等。

财政部详解2025年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  第1张

  五大“组合拳”

  会议指出,2025年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打好政策“组合拳”。一是提高财政赤字率,加大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二是安排更大规模政府债券,为稳增长、调结构提供更多支撑。三是大力优化支出结构、强化精准投放,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四是持续用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促进财政平稳运行、可持续发展。五是进一步增加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强地方财力,兜牢基层“三保”底线。

  明年财政工作将聚焦哪些方面着力?此次会议“划出重点”。会议强调,2025年要重点做好六方面工作。

  在支持扩大国内需求方面,会议提出,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大力提振消费。加大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力度,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财政保障机制,推进实施新一轮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提升行动。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合理安排债券发行,以政府投资有效带动更多社会投资。

  在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方面,会议指出,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全力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奖补政策;加强对企业的纾困支持,坚决防止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问题。

  在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突出就业优先导向,支持教育强国建设,健全人口发展支持政策体系,促进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

  在支持城乡区域融合发展方面,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序推进乡村发展和建设,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在支持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深化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继续支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动重点行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

  在支持高水平对外开放方面,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深入参与多双边财经议题讨论。完善关税等进出口税收政策,深化与“一带一路”国家合作。

  财政部党组书记、部长蓝佛安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表示,要蹄疾步稳落实各项改革任务。在健全现代预算制度方面,加强预算管理顶层设计,推进零基预算改革,完善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等。在深化税收制度改革方面,研究同新业态相适应的税收制度,推动部分品目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下划地方等。此外,还要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

  针对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蓝佛安指出,要落实落细置换政策;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防止前清后欠;加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改革转型。

  将提升明年财政支出规模

  市场对2025年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充满期待,部分分析认为,2025年财政赤字率有望提升至4%左右,这意味着赤字规模有望从今年的4万亿元左右提升至5万亿元左右;另外,增加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专项债发行规模,这些财政政策“组合拳”进一步加力,将提升明年财政支出规模,助力扩内需、稳经济。

  业内专家表示,本次会议强调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是应对当前国内外复杂发展形势进行超常规逆周期调节的需要。在财政赤字率方面,2024年赤字率按3%安排,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财政实践来看,这一水平相对保守,2025年有较大提升空间。从系统集成的角度来看,财政自身绝对的平衡没有实际意义。当国民经济整体可持续了,暂时提高赤字率未来债务压力也将逐步得到缓解。另外,考虑到当前市场利率水平较低,要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等债券工具,对社会资金进行更好跨期配置,以提高社会资金的配置效率。提高赤字率和加力使用债务工具,有助于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带动作用,更好统筹提升质量与做大总量。

  野村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表示,2025年要扩内需、提振消费,需要切实提振大家的收入和财富预期,这样才能促进消费的良性增长。首先需要推进房地产市场的“保交房”工作,推动解决房地产市场债务的清理,有助于稳定中等收入群体消费。第二是适当提高基本养老金水平,有助于改善退休老年人的生活水平。第三是提高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通过完善一些最基本的保障,有助于减少大家的消费顾虑。

  值得注意的是,业内人士指出,2025年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仍然是财政政策的重要发力点,且明确要提高投资效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明确部署,2025年将增发超长期特别国债,加大用于“两重”“两新”的政策支持力度。

  此次会议还提出,大力推进财政科学管理,包括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有效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坚决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加大财会监督力度等。

  北京商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