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第21届中国国际金融论坛
第21届中国国际金融论坛于2024年12月19日-20日在上海召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国际金融所所长、研究员刘冲出席并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很高兴主办方邀请我们国际金融所来上海。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智库之一,但我们所是非常年轻的,今年八月底刚成立,如果看现代院网站上我还是国际安全所所长。之前我一直搞安全战略,我们金融所现在研究的重点也是战略金融问题。
战略其实就是解决重大挑战、实现重大目标的,自组织的、连贯性的一系列行动和计划。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今天最主要目标就是强国建设、复兴伟业,面临最大的外部挑战就是美国把我们当作主要竞争对手的战略竞争。从这个背景下看待金融强国问题,希望能给大家贡献有启发的视角。
首先,关于金融强国有很多具体的定义,但归根到底,强是一个相对的问题,不能说比自己原来好就是强国,得和其他国家比才能叫强国,其实也是一个竞争性的概念。
和中国世界经济产业格局地位比,我们在世界金融格局中的地位很不相称。几个简单的数字,我们的GDP占全球的17%,美国占25%,相差不是很大。但是金融指标差距都很大,比如股市,A股港股占全球15%,美国一家占60%;人民币国际支付比率在4%上下波动,美国接近一半。客观来看,我们建设金融强国,比起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等强国建设目标,面临更大的困难和压力。
为什么金融差距这么大,我看主要是因为GDP是反映国家创造财富的能力,但金融更多依赖的是财富的积累。历史得看,美国工业产值超过英国是1890年,纽交所超越伦敦是在30年后,成为金融霸权更要到二战之后。
从这个角度来说,金融强国建设将长期面临与美国差距很大,但又面临美国激烈战略竞争的巨大压力。这就更需要聚焦中美竞争最关键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在相对劣势条件下,发挥好金融对实体经济和国家发展的关键支撑作用。
我认为中美长期竞争,争的就是科技创新的可持续竞争力。尤其在科技革命背景下,美国战略界认为,人工智能尤其是通用人工智能的出现,使原有的地缘政治规则发生了变化。以前工业革命一直是后发者优势,能弯道超车,德国超英国、美国超英国,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道路,都是因为后发优势,后来者可以借鉴前人经验,后来居上。但通用人工智能可以自己设计更好版本的自己,所以美国想依托通用智能,把对中国的优势越拉越大。美国最主要目标,就是以人工智能革命为契机,把原来分散的科技生态垄断,占有更大市场,实现更低的产业创新循环成本。因此,如果单纯强调科技自立自强,什么卡脖子解决什么,等都解决的时候,国际生态已经被美国垄断了。所以我们必须要让我们的科技产业、科技标准在全球市场上中占有一席之地,市场大了创新成本才能低,才有可持续的竞争力。
从这个角度看,金融强国建设、离岸金融建设,我觉得也应该聚焦科技创新能力和全球科技生态这个大问题,才能更好的让离岸金融为我们的强国建设、复兴伟业目标服务。对于离岸金融建设,我大概有这么四方面建议:
第一,要吸引境外资本来投资我们的科技创新产业。长期以来,我们是世界制造业工厂,大部分外资进来都是投资我们制造业的。目前,我们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大概占美国一半,我们1600多亿美元,美国3000多亿美元。未来怎么吸引国际资本和我们一起搞科技创新,形成科技创新的利益共同体,这个问题很重要。美国如果要搞科技垄断,大家其实都不是特别乐意。尤其在人工智能上,美国领先优势很大,目前就中国勉强可以望其项背,其他国家都不太行,所以其他国家也希望到中国来投资。不管境外离岸金融服务还是境内离岸金融区安排也好,应该更多聚焦于怎么吸引资本进来投资科技创新,比如采取一些便利性政策、税收减免吸引国外资本投资中国科创产业,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第二,要着眼于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共享创新。发展还是大家关心的重要问题,比如在人工智能治理的问题上,美国一般只讲安全风险和治理。而中国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开篇第一句话就明确,人工智能是人类发展新领域。在共同发展的背景下,离岸金融如果能结合一些咱们上午提到的金融租赁等业务,加强一带一路关键基础设施的证券化等等,可以更好让中国产业走出去、科技生态走出去,促进全世界共同发展,共同做大蛋糕,共享发展红利,我想是符合中国和世界多数国家共同利益的。
第三,对于加密币、区块链、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金融科技创新,也要高度重视,探索运用金融科技创新,更好服务离岸金融和全球科技生态繁荣。
第四,就是国际金融治理问题。以前我们国际金融治理参与少,话语权弱。现在有好的变化,最近中方与10个国际经济组织负责人成功举行了“1+10”对话会,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我们搞离岸金融,推动全球各国一起搞科技创新,搞共同发展,就需要相应的改革国际金融治理规则,应该充分发挥国际经济金融组织的作用。
我就分享这么多,谢谢。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发表评论
2024-12-20 19:59:46回复
2024-12-20 21:52:14回复
2024-12-20 18:43:11回复
2024-12-21 00:00:41回复
2024-12-21 01:38:57回复
2024-12-20 20:24:40回复
2024-12-20 18:05:53回复
2024-12-20 17:55:47回复
2024-12-20 22:15:09回复
2024-12-20 23:11:57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