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压舱石”,良好的法治环境是助推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江苏省司法行政系统深入贯彻落实《江苏省公共法律服务条例》,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助力实体经济蓬勃发展。

加快“法链融合”

精准助力产业升级

近日,江苏某生物公司向江苏联盛(泰州)律师事务所提出为掌握核心技术和商业秘密的人员设计专项合同文本的需求。该律所了解这一情况后,为企业设计系列法律文本,助其建立系统的核心技术和商业秘密保护体系。

这是泰州市司法局探索“大健康产业链+法律服务”模式,推动“法链融合”,支持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2022年,该局联合医药园区、重点医药企业、专业律师事务所,成立泰州市大健康产业法律服务中心,为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方位法律服务。中心成立以来,已累计开展涉企法律服务活动60余场,为企业进行“法治体检”600余次,梳理法律问题900余条,调解涉企纠纷280余件;促成29个重点项目签约,为多家大健康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金额近50亿元;通过“苏存证”区块链电子数据存证平台办理公证业务62件,为企业减免公证费用20万元。

2021年起,江苏省在辖区开展“产业链+法律服务”专项行动,进入现代法律服务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相互支撑的发展新周期。江苏司法行政系统以产业律师培育工程为契机,组建由1360余人组成的产业链律师人才梯队,以法律服务串联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本链、政策链,为产业现代化提供坚实法治保障。2023年,共组织律师走访企业2万余家,提供法律咨询1.5万余次;为产业链50个强基工程项目开展专项“法治体检”,出具法律意见书1.1万份。截至目前,全省共建立“产业链+法律服务”联盟186个,组织近2000名律师为链上企业提供法律服务2万余次。

南京市、无锡市聚焦芯片和集成电路等当地特色产业,组建产业链法律服务联盟,积极培育与产业布局相匹配、与产业体系相融合、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同时,定期召开法律服务合作洽谈会、项目对接会、调研座谈会,持续优化法律服务供给,为企业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措施。

宿迁市充分发挥地方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出台一系列行政规范性文件,助力实体经济发展。今年以来,该市发布优化营商环境15条法治承诺清单,依托“产业链+法律服务”模式,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为近2000家小微企业免费进行“法治体检”。同时,组建运河品牌电商发展法治保障共同体,为运河沿线直播经济、网络交易等新业态发展提供优质法律服务。

常州市以“新能源之都”建设为契机,建立8个“产业链+法律服务”联盟,制定《常州市新能源产业促进条例》《常州市市场主体服务办法》,进A一步完善“产业链+法律服务”“万所联万会”机制,精准助力产业发展。2023年以来,全市78家律师事务所结对签约行业协会20家、商会105家,覆盖企业3600余家。

……

江苏各地持续迭代升级“产业链+法律服务”模式,聚焦重点产业链,整合法律服务资源,推出“光伏产业链+法律服务”“药械产业链+法律服务”等15项法律服务产品。同时,编印《集成电路产业链+法律服务手册》《船舶产业链+法律服务指引》《石油机械产业链+法律服务指引》等重点产业链法律服务汇编供企业参阅,服务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

强化服务供给

释放惠企政策红利

南京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以“企业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企业缺什么就补什么”为目标,打造涉企综合接待窗口、涉企调解工作室、企业破产公共服务中心、涉企法律大讲堂,开通涉企公共法律服务热线,不断创新服务载体和方式,着力构建“全科式”服务链条。南京市司法局在12348公共法律服务网(南京站)设立企业法律风险在线检测平台,开设“一周风险提示”专栏,帮助企业防范化解法律风险。

南通市以公共法律服务“微光计划”为契机,聚焦小微企业、初创企业、新兴产业各阶段需求,加大公共法律服务产品研发力度。该市研发和推广“益企通”商企法律服务App,推行共享法律顾问工作模式,开展“1名村(居)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N家小微企业”行动,为企业进行“法律体检”,开出惠企“良方”。同时,聚焦企业法律服务需求,定期开展法治宣讲进企业活动,及时妥善化解涉企矛盾纠纷。

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要持续为企业减负、松绑、纾困,激发经营主体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为此,江苏司法行政系统联合省工商联等部门,连续5年推出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十项举措,帮助民营企业排查化解合同纠纷、债务风险等2万余件。

为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持续擦亮“法润江苏”品牌,江苏司法行政系统聚焦企业发展中的经营风险与法律诉求,在辖区开展“律企携手同行,服务制造强省”专项行动,推出“医疗器械企业商业秘密保护与合规”等一批法律服务产品。同时,以“小微企业法律服务月”活动为契机,走访小微企业2.9万余家,发布风险防控法律建议3.1万条,化解涉企矛盾纠纷2586件,为小微企业提供免费法律服务1.5万余小时。

针对全省园区经济占比过半的特点,江苏省推动律师等专业法律服务资源下沉,实现176个省级以上园区法律服务中心全覆盖。同时,在重点企业设立法律服务工作站,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诉讼代理等服务29.6万次,努力让企业享受更多“法治红利”。

坚持内外联动

探索跨境服务路径

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在投资地可能面临多重法律风险,需要专业的法律服务支持。为此,江苏司法行政系统聚焦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在全国率先启动“涉外法律服务高质量发展先导区”建设,聚力打造全国涉外法律服务示范高地。

2023年7月,苏州市“全球一小时法律服务圈”线下工作站、苏州涉外法律服务一站式窗口正式运行。市律师协会涉外委有关负责人首次轮值,为前来咨询的企业代表解答如何选择仲裁或诉讼等问题。目前,苏州市律协已经组建起一支50余人的涉外律师公益服务队伍,开展窗口轮值工作。

“苏州自贸片区经济体量大、外资和总部经济发达,对国际投资主体来说,高效与公正同样重要。”据苏州工业园区司法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已有苏州国际商事法庭、星衡平民商事中立评估和调解中心等40余家机构入驻园区,以律师为主力军的仲裁员、商事调解员,为企业民商事争端解决提供兼顾公正和效率的多元选项、专业服务,让企业“只进一扇门”解决涉法涉诉问题。

常州市制定《关于建设涉外法律服务高质量发展先导区的实施方案》《2024年度常州市涉外法律服务重点工作项目》,健全完善涉外法律服务统筹协调和工作推进机制。各区(市)司法局分别成立涉外法律服务高质量发展先导区建设工作专班,定期研究配套政策,制定实施细则,调度先导区建设工作推进、任务落实等情况。同时,与友邻城市海外法律服务中心加强协调联动,进一步健全海外法律服务联盟沟通协作机制;推动常州市多家律所与香港、澳门律所联营,促进常州律师与港澳律师交流交往,不断拓展涉外法律服务领域;加大对国际咨询组织(PKF)常州办公室的宣传推介力度,充分发挥其全球资源优势,为常州企业“走出去”提供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务。

连云港市委依法治市办紧扣全省涉外法律服务高质量发展先导区建设决策部署,制定《连云港市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行动方案(2024—2026年)》,争取用3年时间选拔和培养100名涉外法治人才。同时,明确提出建立涉外法治需求与人才培养供给耦合机制,整合涉外诉讼、仲裁、调解及企业应对指导、法律查明与理论研究等市域平台,为参训律师、公证员、仲裁员、调解员和执法司法学员提供理论研修、实地考察、案例研究、课题攻关、跟岗实践等培训方案,进一步提升涉外执法司法合作和法律服务能力,加快建立一支“政治坚定、素质过硬、通晓规则、精通实务”的涉外法治人才队伍。

规范行政执法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近年来,江苏省聚焦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全面加强涉企行政复议工作,进一步规范涉企行政执法行为,大力整治涉企行政执法领域突出问题,促进市场公平竞争。

无锡市滨湖区司法局结合依法治区法治督察专项行动,加强涉民营企业行政执法监督,组织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活动,抽取城管、应急、文体、卫健委等部门涉民营企业案卷46本,围绕自由裁量权适用、违法事实认定、行政处罚期限等内容,通过以督促改,倒逼行政处罚流程不断规范,切实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

为更好地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无锡市加强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工作体系建设,全面落实《江苏省行政执法监督办法》,建立行政执法监督服务高质量发展常态长效机制,在全市建立100个行政执法监督基层联系点,聘任50名特邀行政执法监督员,广泛收集社会各界对涉企行政执法的意见和建议。同时,积极践行包容审慎监管理念,在全省率先出台《无锡市镇街综合行政执法指导规范》,向社会公布相对集中处罚权事项目录清单,不断提升各级行政机关依法决策、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南京市聚焦执法突出问题,进一步完善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推行“一市一清单”赋权机制,优化综合行政执法赋权工作,制定682项免罚轻罚清单,让执法有力度更有温度。

苏州市聚焦服务保障企业高质量发展目标,持续优化行政规范性文件数据库,全面清理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营商环境领域制度文件,实现县(市、区)行政复议基层联系点全覆盖。同时,进一步健全行政复议便企惠企“全链条”工作机制,妥善化解涉企矛盾纠纷,护航企业健康发展。

泰州市推行“5+”涉企行政检查工作制度,将行政合规指导贯穿清单管理、分级检查、联合检查、预告检查、过程记录5个方面,不断提升行政执法质量和效能,努力打造更加优化的法治化营商环境。(苏司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