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莹

□ 本报通讯员 廖杰茹

创建“村(社区)法律顾问”示范点1257个,成立“蒲公英”普法志愿者队伍523支,累计建成四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2739个,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3557件……

近年来,福建省泉州市聚焦强基础、促发展、惠民生,加快推动建设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点线面”齐发力,全方位优化公共法律服务举措,努力增强人民群众法治获得感,让平安泉州、法治泉州建设基石更加稳固。

聚焦关键点

“要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关键点’就是将专业的法治人才、规范的普法阵地、有效的调解手段延伸到基层、落地到基层、扎根到基层。”泉州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泉州,541名执业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担任全市2563个村(社区)的法律顾问,全市创建“村(社区)法律顾问”示范点1257个。

泉州市发挥村(社区)法律顾问全覆盖优势,持续开展法律服务“五在场”工作,即要求村(社区)法律顾问重大纠纷调解在场、重大村务决策在场、重要村规民约修改审核在场、重大事项法律咨询解答在场、重要节点普法宣传在场,持续提升公共法律服务质效,推动基层法治建设进程。今年以来,全市村(社区)法律顾问已开展法律服务“五在场”活动500余次。

泉州市还在全省首创“农业普法超市”,大力推动法治文化阵地向基层、农村、社区倾斜建设,实现村级法治文化阵地全覆盖,常年免费向公众开放,同时加强普法队伍建设,实现普法宣传“零距离”。目前,泉州市有523支“蒲公英”普法志愿者队伍、1.8万名志愿者活跃在基层开展公益普法活动,26314名村(社区)“法律明白人”走村入户,为110万余名群众普及法律知识。

打好组合拳

民营经济是泉州的最大特色、最大优势、最宝贵财富。近年来,泉州市司法局将公共法律服务效能发挥到最大,通过切口准、举措细、落点实的“组合拳”,贴心问需、暖心服务、用心守护,为助推泉州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注入更强的“法治能量”。

2023年,泉州市司法局推出服务保障民营企业健康发展19条措施,通过建章立制、搭台架梯来优化举措、细化服务,画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法治保障线”。

此外,泉州市还充分发挥服务民营企业律师志愿团等的职能作用,扎实推进“百所联百会”,主动深入企业开展法治讲座、法律咨询、“法治体检”等800多次。

为护航民营经济“走出去”,泉州市加快提升涉外法律服务水平,截至目前,累计组织7期涉外法律人才培训班,400多人次律师、公证员赴国内著名高校培训,同时成立福建省涉外法治人才培训基地,举办多期涉外法律服务月活动、知识产权主题沙龙等。

在海丝中央法务区法治服务中心,泉州市司法局还设立泉州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泉州涉台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开设法律咨询、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等窗口,为群众、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石狮市司法局主导推动厦门金谷域外法查明中心在石狮设立分中心,为跨境电商企业提供免费的涉外法律查询基础服务。

扩大覆盖面

不久前,泉州市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值班员潘律师接到一个法律咨询电话,原来是张先生在二手交易平台上买了辆电动车,收到货后才发现车子存在严重问题。

“可是我已经确认收货,钱也已经付到对方账户了,现在联系不上对方,到底该怎么维权?”张先生有些焦虑。

在详细了解纠纷起因后,潘律师运用法律知识告知张先生应该如何维权,并给出了网购“温馨提醒”。张先生按照潘律师的指导,有力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一通通法律服务热线咨询电话既利民便民,又暖心安心。据悉,泉州市12348法律服务热线实行“7×24小时”值班制度,近两年共解答咨询12万余人次。

此外,泉州市已累计建成市、县、乡镇、村(社区)四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2739个,“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网络覆盖全市,分批选派累计1110名律师入驻“掌上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服务,近两年共解答咨询近万人次,满意率达99%。

为保障特定群体的权益,泉州市深化“法援惠民生”品牌建设,将经济困难标准按照所在县(市、区)公布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两倍执行,为农民工、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提供精准服务、开辟“绿色通道”,对即将超过诉讼时效或其他紧急情况的,实行“容缺”受理。今年以来,全市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1847件,为受援人挽回经济损失12576.67万元。

面对各地公证服务资源不平衡的现状,泉州市注重补齐短板,组织20家公证处、司法鉴定所分别挂钩10个县(市、区),在乡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开通公证、鉴定免费咨询服务热线电话,向基层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配发12万份便民服务卡,发展联络专员2000余人,实现基层前端指引与机构终端承办紧密衔接,让农村居民申办公证、鉴定业务更加便捷。今年上半年,泉州市共办理“三农”领域公证业务1072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