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大运河执法检查工作报告

京津冀人大携手推动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法治日报记者  李雯


10月8日至10日,京津冀三地人大常委会围绕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等情况,在河北省沧州市开展协同监督执法检查,听取相关工作情况汇报,并实地查看了沧州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河道水系治理管护、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文旅融合发展等情况。

近日,河北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了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河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京津冀协同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决定》实施情况的报告,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开展协同监督执法检查,可更好推动京津冀三地大运河沿线深度交流,京津文化高地、燕赵文化高地融合发展。”河北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梁久丰对《法治日报》记者说。


协同保护监督

一水连通京津冀。近年来,京津冀三地人大常委会将加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作为重要工作予以推进。

2022年,京津冀三地人大常委会协同出台《关于京津冀协同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通过共同起草、联合调研、同步审议,三地的《决定》实现了文本一致、同步施行。

2023年12月,京津冀人大协同监督第一次联席会议通过了《2024年京津冀人大协同监督工作方案》,决定围绕《决定》贯彻实施情况,以调查研究、执法检查等形式开展协同监督。

按照统一安排部署,今年3月以来,京津冀三地人大分别组织开展了监督调研和检查工作。7月,京津冀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协同监督交流研讨会交流了相关调研情况,明确了下一步开展协同监督执法检查的重点内容。9月上旬和中旬,北京、天津人大分别开展协同监督执法检查,河北人大受邀参加检查活动。

“在这次协同监督执法检查中,我们邀请北京、天津人大共同参加。通过听取汇报、实地检查等方式对大运河开展联合‘体检’,充分发挥三地人大力量,从区域性、整体性角度查找一地一域难以独自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探索解决路径,以法治力量推动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梁久丰说。


凝聚工作合力

大运河河北段总长530余公里,整体保存完好,遗产类型齐全,是中国大运河中具有北方特色的文化瑰宝。近年来,河北省认真组织实施《决定》,协同机制逐步完善,协同推进持续深化,运河文化渗入城市肌理、融入百姓生活、赋能城乡发展。

为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遗产,河北省人大常委会于2022年制定出台《河北省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条例》,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纳入法治化轨道。同时,持续推进大运河文物保护修缮、考古勘察研究、安全防护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建成中国大运河非遗展示馆、景县华家口运河文化展馆、清河县益庆和盐店博物馆、临西贡砖博物馆等展览展示场馆;举办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京津冀非遗联展和非遗博览会……报告指出,河北省坚持挖掘弘扬大运河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时代特色,大运河文化价值进一步彰显。

近年来,京津冀三地协同推进《决定》贯彻实施,全面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大运河京津冀段文化遗产保护状况持续提升,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加快实施,绿色生态廊道建设初见成效,河道水系治理不断推进,文化价值内涵挖掘积极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深入落实,古老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突出监督重点

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10周年,也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开展这项协同监督,恰逢其时、意义重大。我们把协同监督作为增强京津冀协同发展文化驱动力的重要举措,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有助于促进三地大运河沿线经济社会发展加速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梁久丰说。

水波荡漾,绿树摇曳。协同监督执法检查期间,沧州市东光县在开展谢家坝本体保护,做好运河沿线增绿、环境清理等方面工作取得的成效,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游人如织,熙熙攘攘。在沧州市城区,大运河畔的南川老街、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沧州大化工业遗存文化区等地展现出的独特运河文化,正在渗入城市肌理、融入百姓生活。

“沧州市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与城市更新、民生改善有机融合,特点非常鲜明,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朝阳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宏志表示。

执法检查组每到一地都仔细查看、认真讨论,记录亮点经验、寻找问题不足。执法检查组认为,这次大运河协同监督,紧扣监督重点,坚持问题导向,是推动协同立法成果落地落实的有力举措;密切协调联动、同心同向同行,是凝聚三地人大监督合力的成功实践;聚焦增强文化驱动力,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推动人大工作创新发展的积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