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日前有用户在网上发帖,展示了一款人工智能产品,值得注意的是,该软件不仅能够在多个维度上精确跟踪员工效率,还能使用 AI 创建“生产力图表”,向员工发出“警报通知”,并最终建议雇主开除不合格人员。据了解,该应用程序允许经理将每位雇员划分进不同的岗位类别,之后 AI 根据“鼠标移动数据、点击位置、打字速度、使用退格键的频率、访问的网站、打开的程序、发送的电子邮件数量”等来创建“生产力图表”,并将这些指标与同一岗位类别下的其他同事数据进行比较。

对此,有网友表示,此举可以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避免出现人员浪费和上班时间“摸鱼”。但也有的网友认为,“员工不是机器人,不可能做到整齐划一的工作状态”“以前吐槽自己犹如机器人,现在沦落到不如机器人”;还有的网友则认为,此举将员工处于实时监视状态下,毫无隐私可言,侵犯了员工的合法权益。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人工智能产品和技术被广泛用于各个领域,例如,在金融行业,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分析客户的消费表现和信用记录,为银行提供精准的信贷服务;在电商领域,能够分析客户浏览记录和购买行为,提供个性化推荐服务。此外,在医疗影像分析、汽车无人驾驶、矿山危险作业等领域,人工智能也发挥了无法替代的积极作用。

毋庸置疑,人工智能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改变,但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要遵循伦理道德,保持科技向善发展。同时,不能触碰法律红线。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初衷,是为提升生产效率,便捷人类生活,而不是成为针对员工的“秘密武器”,甚至成为侵犯员工合法权益的帮凶。

目前来看,所谓的AI 监工软件已经暴露出一些值得警惕的法律风险。一方面,企业通过使用类似软件,随时进行监控监视,员工的私密谈话、日常行为、生活习惯等隐私信息一览无余,侵犯了员工的隐私权和个人信息权;另一方面,员工是有血有肉的鲜活的个体。企业通过AI 监工软件这种形式,幻想打造出无异于统一标准生产线下的“机器人”,设计本身违背人性,同时还违反相关劳动法律法规,侵犯员工的劳动权、休息权等合法权利。此外,将此监测到的数据作为是否开除员工的依据,还忽视了员工作为个体的差异性,以及作为人类具有的生理行为的波动性,缺乏法律依据和科学依据。

很显然,这种以科技之名进行的“被歪嘴和尚念错经”的科技研发,脱离现实、违背人性,应予纠正!

选题策划|法治网研究院

文|哈建伟

监制|余瀛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