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28日电 题: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综述
新华社记者
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中国共产党鲜明的政治品格和强大的政治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也永无止境。
二十年前,中共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提出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二十年来,工程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工作机制、巩固党的理论阵地、团结广大理论工作者,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问题研究,对于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工程坚持把学习研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根本任务,在经典著作编译、理论研究阐释、重大问题研究、学科和教材体系建设、壮大人才队伍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新时代新征程提供了强大理论支撑。
高位谋划、引领推动,为这项基础工程、战略工程指明前进方向
2022年10月22日上午,人民大会堂大礼堂灯光璀璨、气氛热烈,党的二十大在这里胜利闭幕。
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党的二十大将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发展写入党章,光辉的旗帜闪耀出更加绚丽的真理之光,为新时代新征程提供强大指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以原创性理论贡献、严密性科学体系、标志性思想观点、引领性行动价值,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注重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我们党的鲜明特色和光荣传统。
百年奋斗中,党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创造了与时代相适应的科学理论,指引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伴随着理论创新的步伐,实施并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取得更为丰硕的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人使命如磐、重任在肩。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基础工程、战略工程来抓,引领工程一步步向着既定目标不断迈进。
深谋远虑,将工程纳入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通过!”
2019年10月31日下午,随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宣布,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闭幕会会场内响起热烈掌声,宣告《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审议通过。
翻开《决定》,“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赫然在列。党中央站在治国理政的高度,将其写入党的全会《决定》。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及2035年远景目标,把“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融入“两个十五年”宏伟蓝图之中。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强调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的要求,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题中之义。
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不仅将工程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显示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工程寄予的新期望。
部署推进,对工程提出明确要求、予以具体指导——
2023年6月30日,北京中南海,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进行集体学习。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要不断深化理论研究阐释,重点研究阐释我们党提出的新理念新论断中原理性理论成果,把握相互的内在联系,教育引导全党全国更好学习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在主持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既是要求,也是期许,习近平总书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应聚焦的重点任务,为工程进一步深入实施提供根本遵循。
围绕这项理论工程,一项项具体指导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发挥优势,突出集成特点。指出“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报刊网络理论宣传等思想理论工作平台的作用,深化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
补齐短板,明确着力点。强调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过程中,“教材建设取得了重要成果,但总体看这方面还是一个短板。要抓好教材体系建设,形成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门类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
……
习近平总书记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深邃的理论洞见,对这项工程的具体实施提出殷切期望、给予有力指导。
示范引领,使工程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更大发展——
2018年5月,在北京大学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国际马克思主义文献中心,察看馆藏马克思主义典籍。
“您是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您学习马克思主义有什么好的方法”,考察中,面对同学们热情洋溢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学习经验。
从向青年学子分享阅读马列著作的心得体会,到强调马克思主义学院就是要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再到告诫年轻干部要“切实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运用能力”,面向不同人群,习近平总书记言传身教,彰显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高度重视。
从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到出席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再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每逢重大节点、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一次次引导人们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与实践伟力。
如今,在习近平总书记示范引领下,全党全社会不断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日益发挥更大作用、更有用武之地。
培根铸魂、凝心聚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进展显著
在中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小组直接领导下,中宣部负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具体组织实施,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教育部、中国社科院等作为主管单位密切配合,扎实推进工程实施,取得丰硕成果,展现蓬勃气象。
强基固本,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愈发深入人心——
走进北京图书大厦,《习近平著作选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摆放在醒目位置,吸引了诸多读者驻足阅读。
作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的权威教材,这些重要著作已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案头卷”。
新时代加强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工程持续推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学习问答,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等学习纲要、学习问答,不断推进学理化阐释;每年推出“理论热点面对面”系列通俗读物,为学习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重要参考。
理论研究越深入、越透彻,掌握理论、运用理论就越自觉。
2017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大学校园内洋溢着热烈氛围,全国首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在这里成立。
截至目前,已有19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院)相继成立,通过持续深入的思想理论研究阐释,在真理和大众之间架起一座有效沟通的桥梁。
伴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推进,理论传播也紧跟时代步伐、形式日趋丰富。
从中央宣讲团以生动的群众语言让党的创新理论沁润百姓心田,到《敢教日月换新天》《领航》等专题文献片引发观看热潮,再到《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等重点理论文章兼具思想深度和视野广度……工程不断丰富传播路径,帮助全党全社会更好理解和把握党的创新理论。
铸魂育人,高校思政课建设全面推进——
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事关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事关党的思想理论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全局,事关马克思主义事业的薪火相传,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工程系统谋划马院建设,研究制定《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评选43家全国重点马院,推动形成以全国重点马院为引领,各级各类马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全新局面。全国马院从工程启动之初不足10家发展到如今超过2000家,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教育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工程推动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编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材,设立453家“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持续举办130多期思政课骨干教师研修班,创新举办覆盖全国思政课教师的高校思政课集体备课会,全面改善思政课建设条件保障,以实际行动为思政赋能,思政课教育乐教善教、潜心育人的底气更足,教学效果显著提升。
积厚成势,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和基本原理研究成果丰硕——
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和基本原理研究,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
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文献编译。工程编译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列宁全集(第二版增订版)》等标志性著作,完成《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文库》著作单行本系列、专题选编本系列7批31种,推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哲学论述摘编(党员干部读本)》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专题摘编,为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提供权威丰富的基础文本。
对基本观点进行追根溯源式的梳理。工程组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观点研究课题组,对经典作家的一系列重要观点进行追根溯源的梳理和分类研究,对国内外理论界各种观点进行分析鉴别。
此外,工程还组织实施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工程,系统化收藏、复制经典作家著作手稿和海外藏中共珍贵历史档案,推进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成果宣传展示,加强手稿和档案文献数字化和数据库平台建设。
守正创新,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力量——
工程不断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把13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纳入“双一流”建设,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党建学等学科纳入急需学科专业引导发展清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不断加强。
工程先后设立700多项重点课题,组织课题组围绕事关全局和长远、事关党治国理政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形成一大批高质量研究成果,有力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努力推动中国学术、中国理论繁荣发展。
工程主管单位整合本部门资源,成立社会主义民主研究中心、当代理论思潮研究中心、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研究中心,在促进学术交流、开展意识形态斗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工程编写出版《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学理论》《社会学概论》《宪法学》《新闻学概论》等高校文科专业课重点教材。目前,110多种质量上乘的“马工程”重点文科教材在高校广泛使用,基本涵盖哲学、文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新闻学、教育学、艺术学、管理学等学科专业,覆盖哲学社会科学主要学科专业的工程教材体系逐渐形成。
以落实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己任,工程主动担当、加强谋划,不断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贡献力量。
人才为本,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队伍日益壮大——
伟大事业呼唤人才,伟大时代造就人才。
理论骨干更多了!会同多部委联合举办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每年分四期共培训500余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计划”;组织数万名专家学者投身工程工作,一大批学者入选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长江学者等国家级人才计划。
后备人才更强了!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列入“国家关键领域战略人才储备招生计划”,组织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组织开展经济学、哲学“101计划”,不断提升文科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事业发展,人才为先。坚持出成果与出人才并重,创新人才培养选拔机制,重视青年理论人才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工程活力迸发、呈现崭新气象。
奋楫扬帆、创新发展,不断开辟党的理论事业发展新局面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
面向未来,在“两个大局”加速演进并深度互动的时代背景下,要坚持立足中国实际,顺应时代潮流,高擎科学理论的伟大旗帜,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与时俱进,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金秋九月,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多语种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成为深受欢迎的“特殊礼物”,帮助非洲嘉宾加深对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的理解认同。
今年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出版发行十周年。十年来,这部著作风行世界,被视为理解中国奇迹的“金钥匙”、解答全球发展难题的“启示录”。
不少外国政党人士评价,中国共产党不断结合新的实际推进理论创新,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他国政党执政兴国提供了有益参考。
只有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才能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取得更为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掌握好“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等科学方法,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要拓宽理论视野,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形成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理论大格局、大气象。
面向大众,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
进牧区、走村庄、入学校……内蒙古、上海、浙江、陕西、青海各地宣讲团坚持深入基层一线、创新宣讲形式,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入脑入心、落地生根。
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
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引领“中国号”巨轮破浪前行。
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要通过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把政治话语转化为学术话语、大众话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要把“有意义”的道理讲得“有意思”,综合运用全媒体方式、大众化语言、艺术化形式,结合党治国理政的生动实践和历史性成就,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理论宣传普及,使党的理论真正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
要坚持不懈做好党的创新理论的深化、内化、转化工作,引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为强国梦想凝聚奋进力量。
立足实践,使科学理论发挥更大效能——
先进的思想与非凡的事业彼此辉映,科学的理论与伟大的实践相互激荡。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更需强化理论思维。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这是党中央赋予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重大而光荣的战略任务,也是新时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战略目标。只有把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构起来,形成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我们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炼概括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标识性学术概念、学术范畴,不断增强我国学术话语体系的说服力、感染力、影响力。
同时,要重点聚焦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深化理论和实践研究、总结提炼出具有原创性的概念和命题,得出符合中国实际的原理和规律,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更多智力支持。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
奔赴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再启新程,以理论主动把握历史主动,以思想之力激扬奋进之力,我们必将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创造新的伟业!
发表评论
2024-12-03 09:40:00回复
2024-12-03 15:21:46回复
2024-12-03 09:07:39回复
2024-12-03 20:44:04回复
2024-12-03 18:19:26回复
2024-12-03 13:43:44回复
2024-12-03 14:06:45回复
2024-12-03 16:30:17回复
2024-12-03 09:13:40回复
2024-12-03 18:15:13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