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飞

11月24日,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通知,正式启动为期两个多月的“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开设举报受理渠道,重点整治信息茧房、热搜榜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大数据“杀熟”等六个方面的算法治理问题。通知发布后,不少网友纷纷为此点赞。

时至今日,算法技术已然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深刻影响。一方面,算法技术的添翼助力,推动着人工智能的不断进步,催化了数字经济的升级变革;另一方面,信息茧房、大数据杀熟、流量造假、诱导沉迷等由算法技术衍生而来的黑箱问题,也给社会治理带来新的严峻挑战。

由于算法技术运行机制复杂而不透明,其内部工作原理和决策过程很难为用户所掌握,这一现象常被业界称为“算法黑箱”。算法黑箱,给算法技术的滥用带来潜在风险,也给算法监管带来了重重挑战。本次专项行动的通知中也指出:“算法应用生态日益规范,但仍存在一些需要持续加强治理的典型问题。”

近年来,为了加强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综合治理,以中央网信办为代表的多家执法部门陆续出台了多部规范指引,为算法生态治理提供了重要执法遵循,不断推动算法治理工作走向常态化和规范化。此外,个人信息保护法也赋予了用户对算法应用的拒绝权,避免用户遭受算法服务提供者不良价值驱动下的技术侵扰。其中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通过自动化决策方式向个人进行信息推送、商业营销,应当同时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或者向个人提供便捷的拒绝方式”。

尽管面向算法治理的立法体系正在不断完善,但算法黑箱难题仍然给算法治理的司法规制带来一定挑战。比如,由于技术门槛高、取证困难、损害评估难等问题,导致遭受算法技术滥用困扰的用户很难通过诉讼程序去维护自身权益。

因此,在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监管能力和技术水平的基础上,下一步司法机关也应当通过增强算法应用的可解释性、降低维权难度等司法措施,进一步提高对算法用户的司法保护。

通过加强算法治理的司法力度,能够使算法的运行逻辑和决策过程更加清晰可释,便于司法机关和监管部门对算法服务提供者展开标准化、规范化的监督和审查,确保算法技术在合法合规的轨道上运行。亦能进一步敦促算法服务提供者在追求工具理性的同时,将价值理性置于更加重要的地位。 

(作者系法制文萃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