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赵红旗
□ 本报通讯员 席林燕南
在河南省洛阳市公安局洛龙分局刑侦大队民警韩作君工作室的书架上,摆放着一排手工装订的笔记本,总共17本。翻开这些笔记本,记录着他勘查现场,快速串并研判、固定证据准确锁定嫌疑人等情况。
“今天是正式上班的第一天,刑事技术之路于今天正式开始。”这是韩作君第一本笔记本上的一句话。2008年,韩作君从部队转业,成为一名公安刑事技术人员。他从基础的现场勘验笔录、现场制图等工作做起,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向老刑警请教,经常加班加点,自学手印学、足迹学、工具痕迹学、现场勘查、犯罪心理学等专业知识,顺利通过考试取得痕迹检验工程师资格。
每次勘验完现场,不管多晚,韩作君总要认真回想分析现场勘查中的得失,记录到笔记本上。洛龙公安分局刑侦大队教导员王志涛说:“刚到刑警队时,大伙儿有点‘烦’他。别人出现场用半个小时,他得两个小时。因为他心细如发,不放过案发现场的任何一个疑点。经他固定相关证据后,我们连续破获了多起重大案件,大伙儿打心眼里佩服他。别看他平常沉默寡言,一谈起如何锁定关键证据,他就滔滔不绝。”
“2023年6月16日,某地下室被盗案,捆扎带复原行为符合王某、孙某的作案手法。”在笔记本中作出这样的标记,是韩作君的工作习惯。17本笔记本中,到处可见他用红色笔标注的圈圈点点。
洛龙区副区长、洛龙公安分局党委书记、局长宋文利介绍说,韩作君从第一天工作开始,就把经手的每一起案件、每一条线索、每一次总结都记录下来。他还根据辖区发案情况,手绘出一个时期的物证图,把工作中同一犯罪团伙的案件在笔记本里用红笔标注出来,时时关注辖区外新发案件的物证变化情况,一旦辖区新发同类案件,他便很快实现串并案,为侦查破案提供有价值的证据。
《法治日报》记者看到,在一本笔记本中夹着一张被剪掉的地图,上面被韩作君密密麻麻地圈画着。地图上方,有他画的一个轮胎印,共有12个地方呈散射状与之关联。他介绍说:“这是证据关联,将各类物证、行为特点以图表形式关联起来,能更直观地反映出案件特点,从中找出规律,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打防措施,控发案,以便及时破案止损。对于技术民警来说,就是要让一个个证据开口‘说话’,‘说’出事实真相,形成完整的证据链,让犯罪嫌疑人心服口服。”
“每一次记录就是对案件案情的重温,有时候,案件的突破口就是在记笔记和做记录时发现的。”韩作君说,在每天记笔记的同时,会串联思考各种信息数据,积累有规律性、指导性的信息资料。
韩作君的家离单位10公里,他风雨无阻,每天坚持骑自行车上下班,对沿线情况熟记于心,及时记录看到的新情况。沿线一旦发生刑事案件,他总能第一时间说出准确的追踪线路,大大缩短了侦查周期。
1990年发生的一起命案,因当时侦查破案手段有限,一直没有侦破。这成为韩作君和同事们的一块心病。今年年初,在深化智慧公安建设的大背景下,韩作君反复筛查案发现场提取的物证,成功锁定犯罪嫌疑人。这起长达34年的命案积案得以告破。
2017年,韩作君荣获“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称号。2019年7月,他被诊断出患有膀胱癌并伴有肾上腺肿瘤。经过治疗后,他仍坚守刑侦一线。自从警以来,他通过固定相关证据锁定嫌疑人3000余人,协助侦破一大批刑事案件。
“韩作君从一个门外汉,成长为一名刑事技术专家,既是他本人努力的结果,也是洛阳市公安机关人才建设的成果。”洛阳市公安局党委委员、政治部主任马武军向记者介绍说,市公安局将公安人才由高至低划分为领军人才、警务专家、岗位能手三个层次,韩作君是7名领军人才之一,以他名字命名的“韩作君工作室”成为全市刑事技术交流和刑事技术青年民警师徒结对、业务送教、跟班学习、实战培养的平台,也是疑难案件侦办的技术支撑。
“与物证对话,还原真相,为百姓安宁,为天下太平”,患病后韩作君在笔记本上写下这句话。
发表评论
2024-12-06 20:39:27回复
2024-12-06 15:01:20回复
2024-12-06 23:43:28回复
2024-12-06 16:41:38回复
2024-12-07 00:05:42回复
2024-12-06 18:42:39回复
2024-12-06 16:31:49回复
2024-12-06 16:41:35回复
2024-12-06 20:18:59回复
2024-12-07 00:43:51回复
2024-12-06 14:59:28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