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北京市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在高质量发展中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坚持就业优先,健全就业服务和促进机制;推动城市更新,让百姓生活更美好;深化接诉即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访北京,看发展,探民生。一项项民生暖政、一条条惠民举措,把温暖送到百姓身边,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多措并举,促进就业增收

新时代以来,减量发展成为北京高质量发展的鲜明特征。十大高精尖产业全部突破千亿元级,新一代信息技术集群产值突破3万亿元……腾笼换鸟,聚焦“高精尖”,做好“白菜心”,北京产业结构深度调整。

产业向“新”,激发就业新活力。“当前,汽车产业正在加速向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方向转型,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北汽集团副总经理谢伟介绍,集团现有技能员工5.4万余人,占全体员工的比例近60%,“向高端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提升技能人才素质是关键。”

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北京以服务就业、促进发展为导向,不断健全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出台加强新时代首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方案,实施“金蓝领”培育行动计划;统筹推进教育、培训与产业深度协同,推行以“校企合作、工学一体”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完善技能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全面实施“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

“一系列改革措施,为高技能人才开拓了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北汽集团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赵郁,先后带出了120多名徒弟,其中19人晋升为高级技师,55人晋升为技师,“团队已累计完成攻关项目110余项,创造经济效益超过5500万元。”

“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高精尖产业发展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中稳定和扩大就业,促进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吴晓军介绍,截至目前,北京技能人才达到355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达到121万人。

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是民生之源。

“说一千道一万,增加收入是关键。”红叶满山,慕田峪长城脚下,怀柔区渤海镇北沟村的板栗又到了收获季节。村党支部书记王全介绍,村里2400亩板栗,年产量约50万斤,收入200多万元。

由于位置偏远、土地贫瘠,北沟村曾被人们称为“北旮旯”。近些年,北沟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靠绿“生金”,发展乡村旅游,村民人均年收入约3万元。除了种植板栗,北沟村150多户居民,有30多户开民宿。去年来村里的游客达6万人次。

腰包鼓了,乡亲们日子越过越滋润。傍晚,北沟村的“幸福晚年驿站”饭菜飘香。“四菜一汤,村里70岁以上老人全免费。”75岁的村民曹吉付介绍,村里符合条件的老人还能免费享受血压监测、冬季洗浴、理发剃须等服务。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北京各区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延庆区石峡村,开发长城文旅资源,成为一房难求的民俗村;密云区套里村,成立蔬菜种植合作社,“村里头”品牌蔬菜礼盒供不应求;大兴区鲍家铺村,盘活闲置农房打造文化空间,艺术家驻村和村民做邻居……

今年前三季度,北京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万亿元,同比增长5.1%;城镇新增就业25.9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同比下降0.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名义增长4.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快于城镇居民2.6个百分点。

以人为本,推动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既是民生工程,也是发展工程。夜晚的亮马河,两岸灯光璀璨,绵延6公里的光影秀美轮美奂。谁能想到,如今这道亮丽的城市风景线,曾一度淤泥堆积、杂草丛生。

2019年,朝阳区启动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建设。河、岸、桥、景多维共治,慢行连通、景观亮化、旅游通航等六大工程陆续展开。80万平方米的滨河公园,串起沿岸23个小区,也串起了三里屯、燕莎、蓝色港湾三大商圈。

“亮马河两岸企业从‘背河经营’变为‘拥河发展’,带来了人气,也带火了经济。”朝阳区商务局局长刘佳介绍,2023年,亮马河周边商业收入约40亿元,同比增长37%。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钥匙丢了去哪里配?鞋开胶了到哪儿粘?电水壶的开关坏了怎么修?……在海淀区中关村街道,只需拿出手机,点击“中关村E刻钟生活圈”电子动态地图,早餐店、菜店、裁缝店、洗衣店……家门口的服务一目了然。

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中关村街道在城市更新中不断补齐城市功能。将闲置空间和边角地改造成集装箱式的便民小店,把经营不善的餐饮企业转型为果蔬销售网点……近3年,中关村街道共增加便民网点15处、“小修小补”网点32处,果蔬网点经营面积新增2000平方米。

便民生活圈建设与城市更新工作相结合。“截至今年10月,北京已经建成一刻钟便民生活圈501个,覆盖社区2280余个,服务人口990余万人。”北京市商务局生活服务业一处副处长宋志雷介绍,2025年,北京将实现便民生活圈全覆盖。

暖心服务,提升城市温度

“从体检到取证,不到10分钟。”拿到新的驾驶证,王先生对丰台区政务服务中心的自助体检机赞不绝口,“全程语音提示,可对身高、视力、听力等进行现场检测。”

位于北京南中轴地区的丰台区政务服务中心,7万平方米的空间内整合了23个专业办事大厅,企业开办、房屋买卖、结婚登记、医保社保等1600余个区级事项“一门办理”。为了方便群众办事,中心设置24小时自助专区,428项市、区级事项全天候自助办理。

“既要办得快,更要办得暖。”丰台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局长刘楣介绍,除了政务服务,中心还能提供法律帮助、公证咨询、政策解读等便民服务。

为群众办事提“速度”,为民生服务加“温度”。近年来,北京持续完善市、区、街(乡)、村(居)四级政务服务体系,建成政务服务中心481个,村居服务站7000余个,设置综合窗口2.5万个。市、区两级政务服务事项基本实现“全程网办”。

微笑是城市最美的表情,传递温暖也治愈人心。走进北京市12345市民热线服务中心,电话响铃声、热情回应声、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墙面上,一行大字格外醒目:“让您听到我们的微笑”。

2019年,北京市把原来分散在各部门的几十个热线电话,融合成全新的“12345市民服务热线”,赋予其“接诉即办”的新职能。供电供暖、垃圾分类、交通拥堵、邻里纠纷……不管涉及何事何部门,只需一个电话,就会有人主动联系,限时回复。

“有了‘12345’,生活很踏实”“烦心事揪心事,有人听有人管”“贴心又暖心,就像身边带了个顾问”……群众的口碑胜过金杯银杯。

借助对热线的大数据分析,北京还积极推动改革从“有一办一”向“主动治理”深化。围绕群众反映的高频共性难题,建立“每月一题”机制,近年来针对房产证难办、老楼加装电梯等60多个问题进行专项治理。既解决了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也攻克了城市治理的难点“大事”。

北京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副局长孙舫介绍,5年来,这条“滚烫”的热线共受理1.47亿件市民诉求,解决率、满意率分别达到96.5%、96.9%。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翻看今年北京公布的重要民生实事项目清单:新增3岁以下普惠幼儿托位1万个、打造100个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7万套(间)、竣工各类保障性住房8万套(间)……34个项目,涵盖从衣食住行到教育医疗再到安全宜居各个领域。

北京市相关负责同志介绍,民生实事项目清单已坚持运行30余年,“年初立军令状、年底交成绩单”,年复一年,周而复始。“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记者王昊男、柯仲甲、李建广、王洲、戴林峰)

《 人民日报 》( 2024年11月27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