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出具体要求,其中包括推进教育数字化,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教育数字化是数字中国建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教育实践带来了新机遇。数字赋能教育方式突破了将纸质资源数字化的初级转换,互动白板、在线课程、知识图谱、自动批改、虚拟仿真等新形式快速发展,极大地拓展了教育潜力。依托新技术呈现的教学内容具有多模态、多终端、情境真实、资源互通等特点,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支持个性化发展。

新的教育信息技术也对教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数字素养成为新时代教师必备的关键能力之一。2022年11月,教育部颁布《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提出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专业发展等方面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适合的数字技术,以提升教学质量,还应具备法治道德规范、数字安全意识,并能利用数字技术和资源进行反思、学习与创新,实现个人的可持续发展。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数字技术逐步深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各学科正以不同方式促进教学模式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以外语学科为例,在当前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数字化为拓展教学资源、搭建实践平台、推动教研活动带来有益贡献。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外语人的时代新使命。“讲好”的前提是“理解”,既要理解中国文化,学习相关外语表达,也要理解他者思维,能用受众可理解的方式表达。高等学校“理解当代中国”多语种系列教材是学生理解中国、讲好中国的助推器。围绕系列教材,依托数字技术,德语学科已建成《德语演讲——讲好中国故事》慕课、《理解中国 讲好中国——德语跨文化演讲》数字教材、知识图谱、AI数字人助教等配套资源,形成“1+N”的立体式资源建设格局,并实现了新形态教学资源之间的互联互通。数字技术突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成为师生的个性化好帮手,助力实现知识结构图谱化、学习数据可视化、学习管理智能化。

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决不能停留在知识输入层面,必须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审辨思维和综合能力。应充分发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优势,引导教学活动转向解决复杂而真实的高阶问题。近年来,外语人机对话、跨国语言伙伴、慕课见面直播课、线上线下联动的国际传播赛事和活动进一步促进了教育资源的普及化及实践渠道的多元化。

“虚拟教研室”则为教师教学能力和数字素养提升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通过开展教学培训、共享优质资源、整合校企跨界力量,弥合区域资源信息差异,支持一线教师备课、建课、教研。“理解当代中国德语系列虚拟教研室”在《德语演讲》慕课的基础上建设了生成式AI与多维图谱智能融合的智慧课程,接入知识图谱,共建能力图谱、问题图谱,系统探索并发挥数字技术的辅教功能和辅学潜力,推动具备智慧教育特征的教学改革。

数字化教育转型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数字赋能外语类专业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表明,有效借力数字技术能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学,让教师更具创造性地教,推动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浙江大学 练斐 李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