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曹媛 深圳报道
临近年末,2024年险企高管人事变动频繁,引发市场关注和讨论。
11月22日,友邦保险以两封内部信宣布新的人事变动。友邦保险集团首席执行官兼总裁李源祥在内部信中宣布:友邦人寿首席执行官张晓宇晋升为区域首席执行官,将负责友邦在中国内地、韩国和越南的业务。
同时,信中也提到,余宏拟接替担任友邦人寿首席执行官一职,直接向张晓宇汇报。今年9月,余宏从平安人寿总经理任上返聘1年后正式宣布退休。
上个世纪90年代,外资金融保险高管一度在国内“传经布道”。但如今,本土巨头保险集团如今成为了向外资险企输送人才的“新源泉”。
无独有偶,今年9月份,中国平安前联席CEO陈心颖加盟加拿大最大寿险公司,执掌永明人寿。记者了解到,这是加拿大永明自1865年成立以来,第一次引进中资金融机构背景的职业经理人担任高管,令全球金融业侧目。
早在2019年,友邦保险更是以“天价转会费”挖角时任平安联席CEO的李源祥,此后平安旗下子公司也有一些“老将”被“挖角”到友邦,直到此次余宏以退休后的身份加盟。
一位保险业人士告诉记者,多年来,平安享有保险业“黄埔军校”之名,但近几年更俨然已升级成为全球金融保险业的人才新“摇篮”,同时其人才经营的谋篇布局又随着战略升级而呈现新的趋势,值得探究。
另一方面,作为一家战略及业务模式相对独树一帜的外资险企,友邦也在发生一系列明显的变化,背后原因也值得深究。
“保险+”跨界人才深受追捧
升级版的“富国银行+联合健康”模式是平安的战略方向,这是平安管理层这些年不断对外讲的战略对标。不仅平安,泰康、国寿、太保等国内主要险企,都在走“保险+康养”业务模式。
从国家政策层面看,金融业“五篇大文章”对保险业提出新要求,保险业需在养老金融、科技金融、数字金融、绿色金融等多元方向上,回答好国家对金融保险业的新期望。“保险+”成为全行业战略转型的方向。
记者对比发现,保险行业战略转型的区别在于,平安是“综合金融+”,而其他保险巨头是“保险+”。此外,平安这些年建立的科技能力背景,更加强调数字化赋能升级,相当于数字化的“综合金融+医疗养老”,其模式的复杂性高于一般保险同业。
这一战略模式,也决定了其用人策略的复杂化,对于跨界人才的使用成为其鲜明特色。
如,在集团层面,原波士顿咨询公司全球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郭晓涛在5年多前加盟平安后,快速从子公司层面升到集团,并于去年接棒陈心颖升任集团联席CEO,负责主导平安的核心保险业务、医疗养老业务和科技赋能相关战略。作为年富力强的“70后”少壮派,其在平安内部的评价是“具备很强战略规划能力、系统设计能力、组织推动能力”。
和郭晓涛一起于今年升任平安集团执行董事的,还有一位“准80后”女将付欣。其加盟平安前同样来自国际顶级咨询机构罗兰贝格,加盟平安后,被精心培养,顺利接手前联席CEO姚波分管的日常经营、企划、财务等相关职能模块的工作。
再看平安人寿的班子变化,随着一批“60后”赵福俊、王国平、余宏等退休,“85后”蔡霆出任平安人寿副总经理,分管渠道中心、产品中心、财企中心。
根据公开资料,蔡霆也有咨询公司背景,曾在埃森哲工作,加入平安后,历经平安集团战略发展中心、人力资源中心、平安银行等多个岗位历练,担任过平安集团副首席财务执行官、平安人寿总经理助理等职务。浙商银行原副行长吴建伟则跨界加盟平安人寿,拟出任副总经理一职,肩负起银保事业部的分管重任。曾有阿里等互联网公司零售业务背景的宫秋伟出任平安人寿董事长特别助理。在此之前,平安人寿还内部晋升了一位总经理助理——赵津,他是资深“老平安”,从基层打拼上来的前线骨干,历任平安人寿河北分公司总经理、浙江分公司总经理等。
此外,顺应“医疗养老+跨界人才”的需要,有着丰富国际养老产业经验的王雨珂于4年前加入平安寿险。而医疗方向的人才,平安有北大国际医疗完整的人才队伍。还有此前有着宝洁、阿里巴巴工作经历的李斗,也曾在平安寿险管理层工作,并于去年担任平安健康董事长。
梳理平安30余年发展历程发现,其每一次重大变革几乎都伴随战略调整、组织变革、人才升级。当下正处于“综合金融+医疗养老”的战略升级过程中,平安的用人策略上,既有内部培养提拔的“纯平”干部,也有大量跨界过来的“空降兵”,成为其用人上的新特点。
“在不同阶段选用不同的人才。”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在很多场合表达其用人策略,平安过去是一只在小河里航行的小舢板,而他是小舢板的船长。经过不断的发展,今天的平安已经是一艘在大海中航行的航空母舰,驾驶航空母舰需要的技能与操纵小舢板自然不同,所以要为船长找到帮助他驾驶巨轮的大副、二副、水手等专业人才。
保险巨头缘何盯上平安人才 ?
“平安这些年的发展战略为不少国际公司所瞩目。”一位保险行业资深人士告诉记者,保险业是一个数百年历史的古老行业,但转型升级的方向全行业都在面临各种不同路径的选择问题。
比如,近年来,美资保险公司出现一大批以“保险+医疗健康”为代表的企业成长很快,而平安的模式更独特一些,聚焦中国财富新趋势及医疗、养老的痛点,布局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战略,对标富国银行+联合健康。“这样的战略模式不仅在中国,从全球来看都是比较独特的。”他说道。
此外,平安这些年科技创新也是引领全球金融行业,其金融科技和数字医疗科技的专利申请数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其深度自研的金融保险及医疗健康上的各种数字化、智能化能力和应用也为不少国际金融企业所侧目。
“上述这些战略及能力是行业共同思考和应对的方向,挖角平安的人,即使是退休的老人,也可以相对比较便捷理解这些模式和战略的实质。”一位人力资源咨询领域的专家如是说。
上述专家认为,平安不是国企,而是典型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其用人策略一直也是国际化、本土化并重。如李源祥、陈心颖两位加盟平安前,一位在英国保诚保险工作,一位在美国顶尖咨询机构麦肯锡工作,均为国际化履职背景。
其实,除了李源祥和陈心颖,记者从业内了解到,这两年国际巨头挖的平安高管,还有现任苏黎世保险CIO的陈立明,他此前担任平安集团下属科技公司的CEO。苏黎世保险是一家150年历史的老牌国际保险巨头。还有担任星展银行DBS首席信息官的黄宇翔,也是平安“旧将”。
“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模式国际输出
平安“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正在向外输出,成为国际国内保险行业的对标对象之一。
例如,在对“第三支柱养老”创新金融模式的长期探索中,一些保险公司开始布局“养老生态圈”,加码养老规划师,推出旅居养老等业务。
有业内人士认为,对“第三支柱养老”模式的探索,保险机构因其资金管理的长期性(甚至终身性)、监管带来的稳健性,尤其是大型保险公司的长期性等,使其有望成为整合各方资源的最优选择。
但,保险机构布局“第三支柱养老”,需要在前期进行深度布局和资源重组,而非简单的资源整合。“综合金融+医疗养老”不是一种延伸性的增值服务,而是保险业务与医疗、康养和养老资源的深度协同。他的背后是平安近年在寿险改革、渠道经营、数字化转型方面的成效,为行业所认可。
高级人才的被挖角,对平安自身有何影响?上述专家回应业内疑问称,实际上平安是经历了很多次行业大挖角的。平安有一套成熟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机制,用人上也讲究体系化运作。人是比较容易挖的,但实际上,平安的文化和体系平台是挖不动的。
他认为,保险业的转型需要久久为功,靠的是全公司体系的耐心的资源准备和体系结构的建设。这也意味着,平安高管人才对外输出,很难改变既有的业务模式,因为“未必能把平安的内在机制完全复制过去”。
一些资本市场的投资者略有担忧。一位国际投行保险分析师认为,一些国际保险公司引入不少平安“旧将”,包括退休“老将”,说明在战略层面及经营层面,是一种跟随策略。这种策略易使自身在转型中缺少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这对于一家在华深耕发展的外资险企或许不是一件好事。
记者了解到,一些保险公司内部也在争论保险行业未来转型方向。但这背后,未来的保险行业的竞争趋势似乎越来越清晰。
发表评论
2024-11-25 17:22:20回复
2024-11-25 16:16:46回复
2024-11-26 00:14:20回复
2024-11-25 20:33:37回复
2024-11-25 15:23:23回复
2024-11-25 15:22:09回复
2024-11-25 15:24:36回复
2024-11-26 00:53:53回复
2024-11-25 16:29:02回复
2024-11-25 23:22:51回复
2024-11-26 01:53:08回复
2024-11-25 21:31:30回复
2024-11-25 14:46:53回复
2024-11-25 20:04:26回复
2024-11-25 21:32:09回复
2024-11-25 18:55:54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