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 上海报道
2016-2020年我国创新药行业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2021年创新药行业结束初期的野蛮生长阶段,开始进入到行业调整期。2022年至今,行业调整进一步深化,监管政策继续改革完善,各界对创新药企业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11月16日,2024中国医药工业发展大会和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指出,上海是中国现代医药产业的重要发源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健全支持创新药和医疗器械发展机制、完善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政策、推动医疗领域扩大开放做出战略部署。上海将聚焦实施新一轮生物医药“上海方案”,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强大动力,推动“基础研究、孵化转化、临床试验、审评审批、落地生产、推广应用”全过程加速和全链条赋能,全力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努力为促进生物医药创新发展、提高全人类健康保障作出更大贡献。
与此同时,着力强化创新驱动,瞄准生命科学前沿,深耕新赛道新领域,支持开展高风险、高价值基础研究,建设全球顶尖的生物科技创新策源地。顺应科研范式新变革,推动人工智能药物、人工智能医学加快发展,大力培育更多原创新药,建设临床试验“加速器”,畅通转化应用“快车道”。
此外,陈吉宁提出,要着力强化改革引领,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和协同治理,为创新产品提供更大市场空间,进一步降低产业综合成本,为企业发展助力赋能。着力强化开放合作,坚持产品开发面向全球市场,临床试验与国际同步同质,支持更多创新药企深度融入全球创新链和产业链,当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风向标。
根据上海市科委发布的数据,2023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到9337亿元,制造业工业总产值为1860亿元。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至2023年,上海累计研发20个1类国产创新药,全国占比近四分之一;30个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数量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
医药制造产业革新
在中国医药制造领域,一股创新的浪潮正汹涌澎湃,不断拓宽着行业的边界,引领着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生物医药产业周期间,在2024中国医药工业发展大会上,“2023年度中国医药企业研发指数”发布。这一指数由中国医药会计学会会长、国药集团总会计师杨珊华博士首倡和领导,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数字财税研究院院长、中国医药会计学会副秘书长、中国价格协会医药价格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姚立杰教授主持研究团队完成。该指数不仅全面审视了医药行业的整体格局,更将焦点精准地投向了医药制造、医疗器械等研发领域,通过详实的数据,描绘了一幅中国医药行业的生动画卷。
北京交通大学经管学院教授、数字财税研究院院长姚立杰介绍,“中国医药企业研发指数”是国内首个以医药企业为研究对象的研发创新评价体系,该指数已成功发布两届。2023年度中国医药企业研发指数显示,过去十一年,中国医药企业研发指数总体呈波动增长趋势,这在四大成分指数,即研发投入指数、研发成果指数、研发质量指数和研发支持指数上均有所体现,尤其是研发投入指数增长最为显著,增长了4.53%。
今年发布的指数将中国医药企业分为中国医药制造企业和医疗器械企业,为中国医药企业的研发创新之路提供了更为科学、全面、客观的衡量标准。前者分为生物制品、化学制药和中药三个细分行业,后者分为医疗设备、医疗耗材和体外诊断三个细分行业。
聚焦医药制造领域,在这过去的十一年间,中国医药制造企业研发指数始终保持着波动增长的态势。具体而言,该指数的平均值从2013年度的66.65分攀升至2023年度的68.24分,增幅达到1.59分,增长率为2.39%。这一积极的上升趋势在研发投入指数、研发成果指数(涵盖阶段性成果与最终成果指数)、研发质量指数以及研发支持指数这四大成分指数中均得到了充分体现。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医药制造企业的研发投入指数表现尤为亮眼,其平均值从2013年的77.52分大幅跃升至2023年的81.53分,增长了4.01分,增长率高达5.17%。这一连串的数字不仅彰显了我国医药制造企业在研发领域的持续投入与不懈追求,更预示着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正在向我们大步走来。
聚焦于2023年度,中国医药制造企业研发指数在曲折中展现出了其非凡的韧性,整体呈现出稳健的增长态势。具体而言,该指数的平均值从2022年度的68.15分微幅提升至68.24分,增幅达到0.09分,对应增长率为0.13%。这一积极的变化,主要得益于最终成果指数与研发质量指数的显著提升,尤其是最终成果指数,其平均值从61.89分增长至62.58分,增长了0.69分,增长率为1.11%,这一显著进步说明中国医药制造企业在研发领域所取得的成果越发坚实,实力越发深厚。
然而,我们也需注意到,研发投入指数、阶段性成果指数以及研发支持指数出现的轻微下滑现象,尤其是阶段性成果指数,其平均值从64.75分下降至64.42分,降幅为0.33分,对应下降率为0.51%。这一变化提醒我们,尽管中国医药制造企业的整体研发趋势向好,但在研发的某些关键环节上仍面临一定的挑战,亟需行业内外的共同努力与持续关注,以克服现有难题,推动研发进程的持续优化。
加速提升医药产业竞争力
医药产业是促进人们生命健康的战略产业,当前,应当大幅度增加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投入,激发科学家的创新活力,鼓励原创药物的研发,为原创性新药商业化成功创造必要的条件。同时,要针对医药高风险、高投入、长周期的特点,在研发、准入、生产、使用、支付各环节给予全链条的支持,努力营造一个鼓励源头创新的制度环境以及创新生态。
“十四五”以来,我国国产创新药数量和质量齐升,共有113个国产创新药获批上市,是“十三五”获批新药数量的2.8倍,市场规模达1000亿元。中国医药产业的创新和国际化发展正达到新高度,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是我国全面提升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着力点。
据IQVIA《2024年全球研发趋势报告》,中国开启的新药临床试验及上市数量已位居全球第二,但缺乏与之匹配的支付激励政策,约七成药企的新药临床试验仅在国内开展,且三分之一的新药上市后仅在国内销售,企业和资本对创新投入的持续动力仍显疲弱。种种现实困境,均指向了创新药支付体系亟须改良优化。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金壮龙认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推动生物医药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为推动医药工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指明方向,注入了强劲动力。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以实施《医药工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医疗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为抓手,加快构建现代医药工业体系,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具体而言:
一是加大医药产业科技创新力度。完善产学研医协同研发体系,统筹补链强链,加快重大创新产品产业化进程。巩固提升竞争优势,推动前沿技术转化,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
二是推动医药工业转型升级。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培育世界一流医药企业,打造高端医药产业集群;
三是增强医药生产供应能力。完善国家医药储备体系,加强临床短缺药品、儿童药品、罕见病用药研发生产,有效满足公共卫生应急和民众用药需求。四是进一步扩大医药产业开放合作。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吸引全球创新要素集聚。坚持中西医并重,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和高质量“走出去”。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何亚琼也指出,在提升医药产业竞争力上,一方面,需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充分发挥现有国家科技创新平台作用,强化医药工业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打造跨领域、大协作、快速迭代的医药产业链协同创新制造平台;另一方面,构建协同发展生态体系,支持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鼓励医药工业龙头企业与创新型中小企业深度合作,形成协同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
“此外,需要培育世界一流医药工业企业,支持医药工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加快全球布局发展,巩固拓展海外研发和生产基地,不断提升行业引领力、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何亚琼说。
发表评论
2024-11-18 17:57:50回复
2024-11-18 15:36:57回复
2024-11-18 16:42:45回复
2024-11-18 18:34:58回复
2024-11-18 17:31:06回复
2024-11-18 14:55:41回复
2024-11-18 15:32:36回复
2024-11-18 18:19:04回复
2024-11-18 11:07:05回复
2024-11-18 16:51:31回复
2024-11-18 21:08:59回复
2024-11-18 14:08:30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