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喜祖

乌礁湾,是我家乡的一方后海。

一道S湾形状的绵长沙滩,把自个儿卧成了一条蜿蜒盘旋的巨龙,将大海“蛟”成两边。于是,老家的村前,有一汪前海,村后又有一片后海。

碧空静,落霞美,秋风轻,鸥鸟鸣,微波盈。我每每停留此处,观霞、听涛、赏湾、阅古、朝圣,沉浸于它万千诗意的厚重。

不过,后海之厚,还在于它“集结号”般的丰厚物质。

绑竹排、驶缯船、造大翘、钉牵风……向海讨生活的一切本领,在这方海域独领风骚,娓娓叙说着在这一“蓝色田园”耕耘那“搏风打浪”的艰辛、彰显力量的伟岸、驶向幸福的欢欣与蔚蓝海洋的亲近。一位钉船业非遗传承人如此达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处风浪孕育出不尽相同的造船技艺。东山岛渔船传承的手艺,美在镌刻进了这里海域的人文环境,美在情感和情思的融入,美在格物致知与古今继承。

海鲜美食,是千百年来,这方“出没风波里”的讨海人熬煮出来的饮食文化。从不加做作的粗犷食品,直至今日那海鲜珍品,假如仅给我一分钟,都能向你一说一大摞。先别说高档酒店宾馆大厨们的精雕细琢,花样品种繁多,单说这里的民间饮食手艺,就足够让你竖起大拇指,赞叹啧啧。还有“一伍二红纱,三枪四马鲛,五鮸六加勒……”的时令海鲜歌谣,传承与铺排出不胜枚举的海边人饮食文化。生活在这片海湾的人们豪情满怀地说“我们不生产海鲜,我们是大海的搬运工!”

载记着大帽山的贝丘遗址、“掠海人”的独木舟、陈元光的旌旗猎猎、郑成功收复台湾荷夷的古沉船遗址,犹如浪花不断推拥出文化遗产的厚重。“搏风打浪独木舟,穿越古今世界人”的南岛语族遗址,以及人们在海中捞起的大量人类古文明活动的遗物。如此令人叹为观止的人文景观,厚实了这方海湾的颜值与气质。

“一丛树仔摇紧动,海边查某会搬网。手擢索,行退步,腹肚夭,食薯枯。目珠涩,睏沙铺,日搬晚搬穿短裤……”这支名为《海边查某会搬网》、以闽南方言演唱的记事歌谣,活灵活现地再现了生息繁衍于海边的“查某”即女子,与男人一样,从事“拉山网”这一种讨海生活的体力劳作之场景。虽然寥寥几行文字,却是闽南海岛人们辛苦劳作风情细致入微的描摹,镌刻进波澜壮阔大海独特的气息。

我深深觉得,家乡这方古往今来,辽远与浩瀚的后海之厚,就是值得我一辈子虔诚膜拜的“喀喇昆仑”“阿勒泰”“莫高窟”与“楼兰”千古……

(作者单位:福建省东山县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