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7月,我国全面进入主汛期,多地遭遇暴雨洪灾,导致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防汛救灾成为网络舆论关切的焦点。然而,在全民心系灾情、积极投身防汛救灾工作之际,少数自媒体和网民为蹭流量、博眼球,利用移花接木、旧闻新炒、张冠李戴等方式捏造关于汛情灾情的网络谣言,干扰防汛救灾,扰乱社会稳定秩序。法治网舆情中心梳理分析了近期传播较广的51条涉汛情灾情类网络谣言,总结其主要类型,从发布渠道、谣言要素等方面分析其特征,并总结辟谣工作得失,以期为有关部门更好开展网络谣言治理工作提供借鉴。
舆情综述
分析发现,近期传播较广的涉汛情灾情谣言主要有以下四类:编造汛情灾情类、夸大灾情险情类、捏造救援救助信息类、“伪科学”信息类。其中,前两类谣言的数量居多,占比约九成。
一是编造汛情灾情。造谣者通过视频嫁接、图片拼凑等手段,捏造暴雨、内涝、滑坡、泥石流等灾情信息,并将位置定位在灾害发生地,具有迷惑性,容易让人信以为真。如短视频账号“熟悉的背影”故意将网上下载的其他城市的暴雨视频张冠李戴为郑州,以目击者口吻编造“郑州暴雨下得太可怕,白天变成了晚上”等不实信息,误导众多网民留言表达担忧;网传“重庆奉节口前山体滑坡”,实为湖北秭归一山体发生滑坡瞬间;而短视频中热传的“百年难遇!济南遭遇特大暴雨”视频,经济南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证实系谣言,视频中的地铁、街道等场景不在济南。
二是夸大灾情险情。此类谣言主要通过捏造数据、刻画细节、绑架“官方”等伎俩,夸大灾情险情,增强谣言的“可信度”。较为常见的是利用耸人听闻的伤亡数据捏造受灾严重的假象,招致人心惶惶。如湖南暴雨期间,常德市一网民在短视频平台发布居住地附近涨水视频,编造称“俺这里天天下雨,天天死人,半个月,三四十个人”,浏览量迅速破10万次,遭到行政处罚;平江县一网民在微信平台造谣称“很多尸体随汨罗江被冲走,3万多人不见了”被行政拘留。四川暴雨期间,曾某某在抖音平台编造“达州洪灾致4人死亡1人失联”虚假信息被行政处罚等。再者,谣言详细说明灾害时间、地点及经过等,给人一种如临现场之感,难辨真假。如账号“正能量实事说事”谎称“岳阳市君山区许市镇的堤防突然决口,洪水倾泻而入,瞬间淹没大片农田和村庄,数千名群众被洪水围困,消防、武警等救援力量正展开紧急救援”。随着文章在各大社交平台扩散,恐慌情绪蔓延至线下,一些商家趁机哄抬物价,部分家庭甚至开始准备撤离。还有网民模仿权威发布,使用“严峻”“危急”等标题,煽动恐慌情绪。如广西桂林遭遇超历史纪录洪水,抖音网民“土豆炒马铃薯”发布一则“情况紧急的新闻通知”造谣称“接到上级电话,平乐县新田水库塌了”,引发不知情的网民留言追问情况。
三是捏造救援救助信息。灾害发生后,物资调拨、人员搜救、群众转移等抢险救援情况被主流媒体持续报道,吸引舆论广泛关注,相关谣言趁机流窜,成为传播主旋律中的杂音。如抖音网民“宾利xx”发视频谎称,河南南阳市卧龙区陆营镇王庄村被水淹,卧龙区使用直升机进行救援。经核实,“直升机救援”一说系虚假信息。网传“韦东奕(韦神)为洞庭湖水灾捐款1600万元”消息引发关注,多个相关视频获得数万点赞。事后,韦东奕亲属回应称系“假消息”,湖南岳阳市和华容县慈善部门也表示,未查到有1600万元的单笔捐款。自媒体这种无底线的“碰瓷式营销”激起舆论公愤,《新华每日电讯》发文称,世上没有所谓的“正能量谣言”,旗帜鲜明地打击各类谣言,铲除造谣传谣的土壤,才是真正的正能量。《北京晚报》刊文评论称,给“韦神”贴金是假,靠造谣捞金是真,任短视频谣言隔三岔五污染视听,会对整个社会信任体系造成冲击。
四是涉防灾减灾的“伪科学”信息。此类谣言几乎年年出现,可谓是“老掉牙”谣言,历经反复辟谣仍表现出较强的生命力,甚至还有个别网民以“亲身经历”佐证谣言“属实”。如“暴雨过后城市的自来水不能喝”“雷雨天不能打手机”等相关话题近期登上微博、百度、抖音等平台的热搜榜,有网民跟评称:“我们这里雷电打电话的被雷劈死好几个,那是什么原因呢?”
舆情解析
在灾害发生时,公众心理处于相对敏感期,相关谣言又与切身生活密切相关,引致部分网民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参与转发。梳理发现,涉汛情灾情网络谣言多发端于短视频平台,谣言的时间、地点、内容等均与实际灾情存在一定相关性,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下,具有很强的迷惑性,不仅干扰舆论的正确导向,还表现出泛政治化的趋向。
1. 信息化技术增强涉灾谣言的迷惑性
一方面,短视频平台成为涉汛情灾情谣言传播的主要渠道。据统计,视频化谣言共42条,占比超八成,主要通过移花接木、张冠李戴等方式制造谣言、炒作旧闻。相对于“图+文”方式,短视频有声音、有场景、有影像,很容易诱导受众信以为真。梳理发现,这类谣言的内容主要呈现为“不实配文+真实视频”形式,即嫁接洪水灾难的恐怖瞬间,营造出灾害在此时此地发生的假象。如网民“神x”在某短视频平台发布“外地货车司机在河南邓州市被淹死”视频,经核实,邓州市铁路桥下确有一外地牌照货车被淹,但车内被困人员已被成功救出,无人员伤亡,该信息与事实严重不符。此类短视频谣言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与迷惑性,令受众更加难以辨别。另一方面,AI类涉汛谣言层出不穷。如湖南“怀化杨梅果树被洪水淹了一半”“安江直升机搜救”等视频均为违法行为人运用AI技术编造的虚假信息。“定制化”生成灾害场景的功能,不仅降低了造谣门槛和成本,还进一步提升谣言的数量级和传播力,带来的不良影响不容忽视。
2. 谣言与真实灾情之间存在相关性
统计发现,谣言量级与灾情形势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即防汛形势愈严峻,谣言愈频发。从区域分布看,湖南、川渝、河南三地区的谣言数据较多,累计占比超七成。而据公开报道,这些地区均遭遇多轮强降雨天气,部分地区雨量破有纪录以来的历史极值。“湖南累计降雨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重庆今年来最强暴雨过程”“这次河南暴雨有一定极端性”等被各类媒体置于醒目位置突出报道。从纵向时间轴来看,涉汛涉灾谣言集中爆发时间与暴雨出现时间重合,如微博话题“#河南通报多起涉汛谣言#”与话题“#为什么河南这次的雨那么大#”同日登上热搜榜,抖音话题“四川资中暴雨”与话题“四川通报三起涉汛谣言”几乎同时登上热搜榜等。同时,谣言内容与实际灾情存在一定相似性,如湖南岳阳市华容县团洲垸洞庭湖一线堤防发生管涌险情登上各大平台热搜后,网络中出现“岳阳君山区许市镇堤防决口”的谣言。谣言与实际灾情在多重因素上“不谋而合”,不仅揭露出谣言唯流量的本质,还让谣言看起来具有“逻辑恰当性”,严重误导公众判断。
应对建议
面对涉汛情灾情谣言肆虐的局面,公安、网信等部门积极辟谣回应,部分典型案例登上平台热搜,取得良好的辟谣效果。反之,个别谣言辟谣后仍被追问,官方公信力也遭到质疑。法治网舆情中心通过分析相关应对工作的得失,提出以下三点舆情建议:
1. 细节取胜 提高辟谣内容的精准度
一些地方部门发布辟谣通报时,仅是简单否认谣言内容,未详尽说明网络谣言素材的出处,陈述事实时使用“事发地非当地”“汛情旧闻”等模糊表达,遭到部分网民追问,未达到最佳辟谣效果。由此可见,面对谣言“部分真实”特性,官方辟谣需全面阐述时间、地点等事件要素,讲清楚真相细节和来龙去脉,揭露造谣的动机和手法,增强辟谣说服力。如针对网传重庆洪崖洞被淹一事,“@重庆辟谣”回应称,“经重庆市渝中区交通运输委核实,网传视频为旧闻翻炒,实为2020年8月洪灾情况。今年7月12日洪峰过境,渝中最高水位181.16米,低于警戒水位,不存在洪崖洞被淹的情况”。湖南长沙县公安局通报“68岁男子用PS造谣长沙发洪水有鱼捉”,称涉事网民在北山镇街边拍摄一张照片后,使用修图软件将照片改为发洪水的影像,并发布了北山镇集镇的实景图。相关通报有事实有依据,更有数据和实景图片佐证,赢得网民普遍认可。
2. 依法处置 增强对违法行为的震慑力
防汛救灾期间,多地网信、公安等部门通报典型谣言案例,造谣者根据违法情节受到行政拘留、罚款、批评教育等行政处罚,相关辟谣话题屡屡冲上各大平台热搜榜,有效对冲不实信息的消极影响。但不少舆论认为,网络谣言之所以屡禁不止,根源之一在于造谣成本低。为此,有关部门在依法处置个案的同时,还需健全完善网络谣言治理机制,进一步明确社会组织、网络媒体、短视频平台等主体的法律责任,从而确保各方参与主体依法上网。另外,强化普法宣传力度,及时发布辟谣文章和科普视频,详细介绍造谣手法和传播方式,增强公众对虚假信息的“免疫力”。总起来说,事前宣传教育、事中及时辟谣和事后法律威慑等多措并举,是治理涉灾涉汛谣言的长效机制之一。
3. 多方发力 进一步拓宽辟谣渠道与方式
从辟谣主体来看,各地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发挥着主力军作用,该平台多是由网信等政府部门与新闻媒体共同参与,政府权威信息供给、主流媒体及时跟进,推动辟谣信息快速传播。涉汛情灾情谣言线索多来自网信、公安等部门巡查,网民举报的信息较少。对此,有关部门还可以优化辟谣激励机制,进一步提升辟谣平台的推广度和知晓率,增强网民对谣言的举报意识,促进全民参与辟谣建设。同时,将抖音、快手、微博等各大网络平台纳入联合辟谣工作机制,进一步压实平台责任,利用算法推荐技术将辟谣信息精准投放给网络受众,不断提高权威信息的到达率和传播面,最大限度压缩涉灾谣言生存空间。
阅读全文可订阅
《政法舆情》电子产品
详情咨询:010-84772595
来源:法治网舆情中心
分析师:张娇
编辑:彭晓月
新媒体编辑:李静
发表评论
2024-11-27 16:50:06回复
2024-11-27 16:19:36回复
2024-11-27 15:42:58回复
2024-11-27 15:48:58回复
2024-11-27 22:56:18回复
2024-11-27 21:13:01回复
2024-11-27 17:38:55回复
2024-11-27 21:58:41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