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路边消息社

  上个月内刚完成三轮国资融资,这个月智谱就筹备上市了!

  路边今天早上听闻,智谱开启上市辅导备案,成为第一家正式启动IPO流程的大模型公司!

  大模型的上市之战,、敲响了第一声钟。

张鹏“赢了”梁文锋?30家资本,投出北京首个大模型IPO  第1张

  作为大模型六虎之一,智谱的一举一动备受市场关注,就在上个月,智谱先是拿到杭州城投产业基金、上城资本的融资,紧接着又完成珠海华发集团的战略融资,几天后又拿到了成都高新区的融资。

  半个月时间,智谱拿到了18亿元战略融资,投资方均为地方及国资。

  如今看来,被国资疯抢的智谱,当时就已经做好了上市准备。

  国资最爱的智谱,一旦作为首个上市大模型项目,在当前这个热度上,市场大概率是欢迎的。而这些国资,也将迎来一波较为丰厚的回报。

  就在几周前,路边去了智谱的一场发布会,当时,张鹏介绍了智谱最新的智能体产品,“两周时间我们在小红书收获了5000粉丝,接到多条商单邀请,昨天,我们发出了第一个商单,赚了500元。”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关村论坛上,张鹏宣布,智谱已经实现了技术出海,目前,智谱与东盟十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主权AI。

  张鹏给智谱这条制定的这条产业应用、智慧城市和出海路线,算是初步“成功了”。

  01 

  清华系实验室孵化而出的超级独角兽

  智谱AI的故事,始于2006年的清华实验室。

  2006年,AMiner平台正式诞生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知识工程实验室中。技术背后的带队人员则是清华计算机系的知名教授唐杰。和很多高校孵化的平台、项目一样,如何进行平台的商业化应用,在此后数年被提上了日程。

  直到2018年,国家部委发文鼓励科研人员将知识成果转化落地,并提出了指导意见,这为清华大学的科研人员们提供了新的思路,也鼓励他们做出尝试。

  张鹏和创始团队希望AMiner能够在他们手里发挥出更大的潜力。于是在2019年,智谱AI正式诞生。

  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是2020年,OPENAI的GPT-3正式发布,其魅力在大洋彼岸席卷整个硅谷投资人。

  GPT的出现让唐杰和张鹏越来越确定,大模型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智谱创始团队开始将研发重点从数据挖掘转向语言大模型。

  技术层面如火如荼开展的同时,融资上,智谱也领衔行业。可以说,在整个大模型领域,智谱可能是最受资本追捧的一家。

  成立的第一年,就拿下中科创星的天使轮投资。2021年,智谱A轮融资过亿元,达晨等头部机构参与其中。2022年,智谱发布了GLM-130B产品,并在这一年拿下B轮数亿元融资。

  2023年,整个投资市场更加确信,大模型即将要爆发,而已经有了产品和完整团队的智谱无疑是最佳的标的。这一年,智谱先后拿下了5轮融资,从B+轮一路融到了B+++++轮。这一轮融资时,美团、蚂蚁、阿里、腾讯、小米等一众知名企业也参与其中。

  2024年,智谱在一年内完成4轮融资,这时,估值超过200亿元。

  今年3月,半个月内,智谱拿下三地国资的战略投资。为已经沉寂一段时间的大模型赛道又添上一丝硝烟味。而当初的大模型六虎,已经有不少开始掉队。

  张鹏的融资实力,可见一斑。

  02

  商业化内卷

  DeepSeek爆火之后,大模型行业的内卷加剧,可以说每一家升级迭代背后,都有其他参与者夜以继日地跟随。有些头部商场,两年怒刷5、6个版本,2025年直接对标GPT-4o,打工人都得瑟瑟发抖的速度。

  很多人感兴趣的应用层,已经不能按照周更、月更来计算,这类产品更新压根不用看皇历,全看用户需求,今天加一个PPT神器,明天加一个学生刷题模块。

  但是商业化一直是大模型赛道的短板。

  典型的问题就是大模型也卷起了价格,API费用一降再降,但还是很难打动客户。最后商业模式上,TOC不好走,TO B又付不起。主要搞一些付费创新,比如应用分佣、用户订阅,算力分佣之类的。

  但在这方面,智谱算是想得比较清楚的一家。

  早在2022年前后,商业化根本没有提到参与者的日程上,这一时间,找融资、买卡、开发大模型产品才是关键词。

  路边听一位熟悉智谱的投资人透露,从 2023 年 2 月开始,智谱创始团队如张鹏就表现出很大的商业化热情。典型的动作就是,从这一年开始张鹏等人开始对外寻找商业化负责人,前大搜车 CTO、连续创业者张帆加入,开始组建智谱大模型的商业化团队。

  到了2023年年底,截智谱 AI 的商业化团队从最初的十几人迅速发展到上百人,从售前到售后、包括解决方案均建立了完善的团队。

  指挥分配上,智谱的商业化也是“一把手工程”,尽可能覆盖更多行业,在 Q2 就完成了商业模式的探索。

  融资大战走到2024年,越来越多的投资人开始放缓对大模型的投资,根本原因,就是希望能找到商业化应用的布局点。

  “模型即场景。”张鹏曾表示。目前,智谱已携手金融、教育、医疗、政务、企服等领域的合作伙伴。

  在应用层面上,今年2月,三星Galaxy S25系列搭载了智谱支持的Agent功能。

  比如穿梭于中关村论坛各个场馆间的乐聚夸父机器人就搭载了智谱的AI“大脑”,公司主要为其提供交互导航和意图识别能力方面的支持。

  张鹏透露,目前智谱的“朋友圈”已从手机端扩展到PC平台,同时也在向更多终端设备延伸,包括智能眼镜、车载系统、平板电脑等各类智能硬件,也包括具身智能厂商。

  去年,智谱曾公布一组数据:“今年智谱商业化收入相比2023年取得了100%以上的增长。”智谱推出的MaaS平台,已吸引70 万企业和开发者用户。即使在 API 价格大幅普惠的情况下,开放平台API年收入同比增长超过 30 倍,日均Tokens消耗量增长 150 倍。而C端产品智谱清言则拥有超过2500万用户,年化收入(ARR)超千万级。

  今年,智谱得到多地国资的战略融资,一方面攒下更多家底,另一方面也是在各地部署大模型项目,做一些地方应用和智慧城市的试水。

  3月底,张鹏在中关村论坛上宣布,智谱已经实现了技术出海,目前,智谱与东盟十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主权AI。一边在地方试水,另一边出海国际。智谱的这条高举高打的线路图,已经有了显著的效果。

  如今,伴随智谱开启备案辅导,这一轮大模型上市之战,又将开启新的征程,更激烈的竞争之下,谁还能留在桌面上?速度可能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