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冷翠华

  见习记者 杨笑寒

  4月11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披露称,江苏华尊保险代理有限公司营业执照已被吊销,江苏金融监管局依法对该机构作出注销《经营保险代理业务许可证》的决定。

  这是近年来保险中介机构退出保险市场的一个缩影。据《证券日报》记者统计,今年以来截至4月14日,已有24家保险中介机构(包括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和保险兼业中介机构等)被注销业务许可证。

  受访专家表示,随着保险行业发展日趋成熟,市场对保险中介机构的专业性要求随之提高。未来,保险中介需通过差异化服务、智能化工具等方式,探索创新与转型之路。

  年内24家中介机构离场

  随着保险行业转型升级逐渐步入深水区,保险中介行业也迎来了转型的阵痛期。

  4月份以来,已有3家保险中介机构被监管机构依法注销业务许可证:江苏华尊保险代理有限公司被注销经营保险代理业务许可证,厦门启润英菲尼迪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厦门兴荣国际物流有限公司被依法注销保险兼业代理机构业务许可证。

  据《证券日报》记者统计,今年以来截至4月14日,已有24家保险中介机构被注销业务许可证,其中有多家保险中介机构为主动退出。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保险专业中介机构法人名单数量为2539家,比2023年底减少了27家。这也是自2019年以来保险专业中介机构数量连续第6年下滑。

  对此,普华永道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中国金融行业管理咨询合伙人周瑾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中国保险行业的发展,市场对专业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保险中介而言,只有具备对保险价值链有实质贡献,可以为主体公司和客户带来专业价值的机构,才有可能生存和发展。过往市场上的中介机构数量众多,体量普遍不大,大量中小型机构还是原来的资源和关系驱动的模式,专业能力不足,加之当前监管规范销售市场行为的“报行合一”(保险公司在向监管部门报送产品审批或备案材料中所使用的产品定价假设,必须与实际经营过程中的行为保持一致)环境下,部分机构出清是合理现象。

  高质量发展需创新转型

  近年来,监管部门持续推进行业整治,包括“报行合一”政策在内的多项针对保险销售行为的政策出台或拟出台。

  例如,今年3月份,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就《金融机构产品适当性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提出对于保险产品,要求金融机构进行分类分级管理,与保险销售资质分级管理相衔接,对投保人进行需求分析及财务支付水平评估。作为配套规则,近期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组织多家会员单位,共同编制了《保险业适当性管理自律规则(征求意见稿)》,对保险销售提出更为细化明确的要求。

  北京排排网保险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帆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上述政策对保险中介机构影响深远。一方面,上述政策能够规范保险销售行为,提高中介机构的服务质量和专业性,有利于更好地保护消费者权益;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中介机构将面临更严格的监管,经营成本可能会上升,对部分原本就经营困难的中介机构来说,可能会面临不小的挑战。

  周瑾认为,行业的适当性管理自律机制有利于保护消费者权益,规范从业人员和市场行为,提升行业专业能力和品牌形象,确保长期可持续发展。行业建立适当性管理自律机制,既是行业经历过高增长阶段后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行业新时期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

  对于传统保险中介机构如何“破局”走出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杨帆表示,一是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提供更加精细化、差异化的服务;二是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服务效率和用户体验;三是要加强内部管理,确保合规经营;四是探索与保险公司、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模式,通过资源整合,找到新的增长点。总之,保险中介公司要想可持续发展,创新和转型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