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
光明日报记者 刘习 陆健
“大家知道传梭是怎么使用的吗”“大自然中天然的纺织材料有哪些”……坐落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百丈镇的传梭博物馆热闹非凡,刚放学的孩子们还未回家就一头扎进博物馆体验区,在传梭博物馆馆长傅梦帆和手工课程老师的指导下,了解传统纺织文化,体验布艺手工,创作笔袋、书皮等手工作品。
“传统课堂难以呈现的文化维度在溪口村变得鲜活起来!对我们而言,乡村博物馆不仅是展陈空间,更是活态课堂,带着孩子们探索更多不一样的乡村文化。”传梭博物馆工作人员说,博物馆由旧厂房改造而成,既保留了乡村原始风貌,又赋予其文化展示功能。
自2022年首个乡村博物馆开馆以来,百丈镇整合本土手工艺、农耕文化和生态资源,盘活闲置民居、老旧公共空间等资源,先后建设落地了传梭博物馆、农历博物馆、清廉博物馆、青瓷艺术馆、玩竹博物馆等一批新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形成“小而美、专而精”的博物馆集群和“一村十馆”的文化格局。
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为特色文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百丈镇森林覆盖率达86.7%,其中竹林面积达到5.5万亩,是浙江省竹林覆盖率最高的乡镇之一。在溪口村玩竹博物馆,竹的不同组合形态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刚走进博物馆,便被“微缩装置区”吸引住了脚步,带有地标性特征的竹编艺术装置“微缩版”次第排列。在“研学区块”,小鸟、企鹅、老鼠、河豚……约60只形态各异的竹“编”小动物栩栩如生。“我从儿童折纸游戏中找到灵感,设计了将折纸和竹编工艺相结合的当代竹编,这一系列作品能让所有人都参与进来,并且做出来的动物形态都是独一无二。”博物馆馆长郭航介绍。
沿山路向上,便来到了杭州农历博物馆。“谁会背诵‘二十四节气’歌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稚嫩的童声在馆内回荡,工作人员正在引导前来研学的学生们了解节气文化,“‘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总结并流传下来的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知识体系。”
得益于浙江自然博物院团支部帮扶团队,杭州农历博物馆结合浙江自然博物院教育资源,聚焦传播“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开发了“春夏秋冬”四季研学课程,并以学生为主体,寓教于乐,采用自主探究式、合作式学习,引导青少年了解传统农历文化,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如今,文化教育、文创开发、研学体验、民宿运营等业态在余杭乡村汇聚。百丈镇也依托乡村博物馆形成了13个共富工坊,带动超过300位村民就业。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11日 09版)
发表评论
2025-04-14 01:11:40回复
2025-04-13 23:54:20回复
2025-04-13 23:02:11回复
2025-04-13 17:11:06回复
2025-04-14 03:31:14回复
2025-04-13 19:58:4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