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前来看,“机器人养老”远没有想象中普及,购买者目前还是B端(企业或机构)为主。在管理政策上,像外骨骼这样的“机器人养老”设备还是属于“医疗器械”,需要获得械字号才能售卖,整个周期需要3年至5年,软硬件修改起来也需要层层审核

《法治周末》记者 高原

面对巨大的养老人力资源需求,除了人才队伍建设,机器人、智能设备也不断涌现。陪伴、康复、护理……这些原本由人来进行的养老工作,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机器人”参与进来。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以养老机器人为代表的“智慧养老”成为不少代表委员以及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话题。

这些机器人好用吗?企业研发到了什么程度?养老机器人目前在行业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如何? 

养老机器人来了

将一个五六十公斤重的老人抱到轮椅上,推着他们出去晒太阳,对于家人来说,这是一项重要且劳累的任务;在医院里,护工给失能老人喂饭,喂多少量,老人是否舒服,很多时候都取决于护工的经验判断……

不过,在深圳优必选的实验室里,Walker X护理机器人已完成数千次喂食测试。

这款机器人通过每根手指配备的力传感器与动态力控算法闭环系统,能够实时感知接触面压力的变化。该系统将机械臂关节扭矩控制精度提升至2.5Nm量级,结合人体颌面部生物力学模型,最终实现毫米级动作精度的喂食操作。

这一技术突破直击老年护理的核心痛点——咽喉反射敏感性。

当勺子接触唇部时,机器人通过视觉定位导航系统预判口腔开合状态,并依据多模态传感器融合数据动态调整施力角度。相较于传统护理方式,Walker X的伺服关节响应速度提升40%,配合全身力反馈传感器,在防止食物残留的同时规避了过度施力引发的咳嗽反射风险。

这种多感知维度的协同控制,重新定义了“饭来张口”的科技温度。在和传统护工的比较当中,机器人获得了“完胜”。

这只是养老机器人的一个缩影,《法治周末》记者调查发现,市场上的养老机器人按功能和应用场景主要可分为三类:

一是康复机器人,功能是辅助失能老人恢复行动能力,如下肢助行器、行走辅助机器人等;二是护理机器人,主要为老人提供日常照护服务,如电动护理床、健康监测、紧急救助等;三是陪伴机器人,功能包括情感交互、娱乐陪伴、家居管理等。

目前,广东深圳部分养老院里有洗浴机器人、大小便护理机器人、辅助行走机器人等多款智能机器人“上岗”;在江苏省,国内首款养老机器人“大头阿亮”随时关照老人吃药、吃饭和休息,还能连接一系列健康管理和居家安全装置。

在北京,长者陪伴机器人“小丽”集日程提醒、聊天、听歌、查菜谱、紧急呼叫等多种功能于一身,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生活陪伴。

北京市的退休教师刘仙是“小丽”的第一批试用志愿者,她告诉记者:“‘小丽’外形很可爱,声音也很轻柔,不是一个冷冰冰的机器摆在家里,而是像个小尾巴似的跟着我们。”

刘仙发现,“小丽”是个称职的管家,“提醒功能就分好多种,比如,在厨房煮点东西,怕忘了关火,就可以让‘小丽’10分钟以后来叫我。周三有个朋友聚会,也可以让‘小丽’周二晚上提醒我。每天8点吃药、10点做操、下午3点做八段锦,这些也都可以定时提醒我。孩子如果打电话发现没人接,离得远不放心,就可以远程让‘小丽’在家里找人,看有没有身体不舒服。”

为测试“小丽”的救援功能,刘仙还故意坐在地上假装跌倒,“小丽”在安全巡视中发现有人跌倒以后,会主动询问是否需要帮助,还可以拨打救援电话。

在首开寸草养老院亚运村院,一种感应式的监控设备,被安装在老人床位底部,设备体积很小,但是能扫描床前区域,老人起床、离床,护理人员都能得到信号。“通过这套智能监控床垫系统,我们能实时关注老人们的身体健康数据,是卧、是坐还是离床,一目了然。”养老院的工作人员们,经常关注这套系统。

“我觉得机器人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是说非要是很狭隘地限定在人形的,监控、呼叫、管理等智能设备,都是机器人。”北京首开寸草业务拓展总监李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该院内使用的“机器人”,是经过反复试用体验后,最终留下的。

推广仍存障碍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2024年中国养老机器人行业全景图谱》预计,2024年,中国养老机器人市场规模约为79亿元,未来五年将以15%左右的复合增长率快速成长。不过,目前成熟产品还未出现,障碍在哪儿?

记者了解到,目前已有市售机器人能够进行按摩、舒缓皮肤压力、帮助老人翻身预防褥疮、协助康复以及辅助转移失能老人,但不少操作仍需在人的监督下进行,技术尚无法做到安全地代替人。

情感交互方面,多数产品仍停留在“关键词触发”阶段,当老人情绪低落却沉默不语时,机器人往往陷入服务盲区;环境适应力更是行业痛点,某品牌送药机器人在老式筒子楼测试时,因无法识别纵横交错的晾衣绳,而被现场捆缚。

同时,目前养老机器人在养老机构使用得较多,而普通家庭使用得相对较少,原因在于养老机器人价格昂贵。

记者在电商平台搜索发现,一款可以测血压、血氧、血糖和AI人机互动对话的智慧养老机器人,价格是9.8万元;一台广州生产的床边助浴机单价是7.8万元;部分助行机器人价格也在1万至3万元不等。 

这样的价格让很多普通家庭望而却步。

江苏省无锡市一家科技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专用型机器人比较贵,一些机构可能用得比较多,从我们科技型企业来说,所有的量起来之后,它就会把相关的供应链,包括成本都会打下来,这个价格就会下来。”

苏州市苏康养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峻则认为,按未来主打陪伴的养老机器人标配室内自动导航、计算机视觉等技术,并能进行语言互动、提供情绪价值,兼顾安全、陪护、社交等功能来说,“这样的机器人想‘入户’,定价应在万元左右;若要打进企业机构,定价10多万元尚可,约等于一名养老护理员一年的薪资。”

存在伦理和责任划分问题

即使有一天大家买得起,上手难度也是业内担心的关键点。南京玄武华飞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2024年组织了智能手机教授课,结果发现60岁至70岁的老人经过培训还能勉强适应,但年纪更大的老人就比较难。

对此,有人提出用智能机器人能解决上手难问题。但智能必然需要海量用户数据“喂养”,数据安全怎么保障?

“当机器人市场处于萌发阶段,矛盾不明显,可当头部医疗产品覆盖率大幅提升后,数据背后,小到个人与家庭隐私,大至国民健康,风险都将显现。”江苏省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蒋昭乙分析。

“如果一款机器人只能监测心率、血压、血糖,防范老人跌倒,充其量是智能手表、手环。但要想提高护理针对性,基础病历是否需要上传并共享?数据覆盖人口越庞大,实际也就越敏感。”

此外还有伦理和责任划分问题。

“机器人相当于新物种,当它成为家庭成员,和老人、子女、朋友的关系如何定位是需要被认真考虑的社会问题。”吴峻建议,加快智能养老领域的相关立法,明确数据安全与责任规范,设立各方责任边界,建立隐私泄露应急机制。

普及还需多元助力

上述企业负责人用“爆发的前夜”来形容养老机器人的发展,养老机器人需要突破从想象到实用的障碍,不能仅依赖技术的单兵突进。

他介绍,从目前来看,“机器人养老”远没有想象中普及,购买者目前还是B端(企业或机构)为主。而且,在管理政策上,像外骨骼这样的“机器人养老”设备还是属于“医疗器械”,需要获得械字号才能售卖,整个周期需要3年至5年,软硬件修改起来也需要层层审核。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云泉建议,将发展养老机器人纳入“十五五”战略规划,重点推动社区和家庭养老机器人发展行动计划,争取到2030年,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养老机器人产业集群和科技创新中心。

“面向社区和家庭养老机器人出台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可以充分发挥招商引资模式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张云泉告诉记者。

同时,他认为应布局养老机器人技术攻关项目,特别是突破在智能化和可靠性方面的技术能力。

“在算法层面,聚焦大模型支持的人机交互技术,重点是针对老年群体的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和基于AI心理学的情感识别能力,同时逐步确保伦理和隐私安全;在硬件层面,加大力度聚焦具身智能‘存算一体’芯片、高性能末端执行器、新型传感器、机器人操作系统等研发方向。”张云泉表示。

3月,国际电工委员会正式发布由中国牵头制定的《互联家庭环境下使用的主动辅助生活机器人性能准则》(IEC63310)。

这项技术准则是世界首个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这项标准如何推动养老机器人普及?

该标准主笔人之一、中国标准化协会副理事长马德军表示,该项标准的制定为养老机器人行业提供了统一的规范和基准,有助于规范市场秩序。制造商需要按照标准要求进行生产和销售,确保产品质量和性能达到一定水平。

这不仅提高了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也有利于增强消费者信任度,扩大市场需求。此外,标准还为产品的测试和认证提供了依据,促进了养老机器人市场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