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大行注资落地。3月30日,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四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相继官宣了核心一级资本补充计划,发布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预案等公告。
公告显示,中行、建行拟向财政部,交行拟向财政部、中国烟草总公司及其全资子公司中国双维投资,邮储银行拟向财政部、中国移动集团、中国船舶集团进行定增,分别募集资金不超过1650亿元、1050亿元、1200亿元、1300亿元,扣除相关发行费用后全部用于补充核心一级资本。
梳理公告内容来看,各家银行增资方案体现出“一行一策”的差异化注资思路。财政部在四家银行定增预案中拟合计出资5000亿元。财政部履行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职责,将通过发行特别国债提供支持。
溢价发行维护市场稳定
根据公告,四家银行均获财政部战略投资,用于增加核心一级资本。
从发行对象来看,中行、建行的发行对象为财政部;交行、邮储银行的发行对象涉及三家,分别是财政部、中国烟草、双维投资和财政部、中国移动、中国船舶。
募资规模也有所不同。其中,中行募集资金规模不超过1650亿元,建行募资总额不超过1050亿元,交通银行募资不超过1200亿元,其中财政部拟认购金额为1124.2亿元,邮储银行募资不超过1300亿元,其中财政部拟认购金额为1175.8亿元。
需要注意的是,本次定增均实现了溢价发行。交行本次发行股票价格为8.71元,建行为9.27元,中行为6.05元,邮储银行为6.32元。
在市场分析看来,定增方式避免了对二级市场的冲击,溢价发行机制有效对冲了存量股份摊薄效应,让中小股东利益得到了充分保护。
以邮储银行为例,有市场机构分析称,该行采用“锁价定增”的方式。通过向有长期投资意愿的特定发行对象定向募资,极大地避免了对二级市场资金流动性的冲击,结合财政部特别国债精准支持,形成“政策定向支持+市场化增量融资”机制,有效维护市场稳定。
交行董事会秘书何兆斌30日解释称,由于银行自身资本补充压力大,对多种资本补充方式进行了长期研究论证。从监管规则看,因交行股价处于破净状态,公开增发、配股、可转债等方式不具备可操作性,而定增在董事会推动且全部发行对象明确的情况下不受股价限制,是可行的融资途径。从市场影响角度,采用非公开发行的锁价定增方式,对二级市场的流动性以及股价冲击较小。
交行副行长周万阜表示,此次发行价格每股8.71元,不低于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A股股票均价的80%,且较当前股价(3月28日收盘价为7.36元)有较大溢价。
各行在公告中也提及,本次发行完成后股本增加,对2025年基本每股收益有一定摊薄影响。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对中小股东而言,虽短期可能面临每股收益摊薄,但长期而言,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提升将改善ROE(净资产收益率),配合国有大行稳定的分红政策,其投资安全边际与回报预期将同步增强。
对此,各行也在公告中给予回应。例如,建行称,将进一步提升盈利能力,通过各项有效措施减少本次发行对普通股股东即期回报摊薄的影响,充分保护普通股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
财政部战略投资“未雨绸缪”
对国有大行进行资本补充,这一举措引发市场高度关注。多位业内专家指出,此举绝非简单的短期政策支持,而是体现了国家对于银行体系长期稳健发展的战略性布局。
由于当前我国六家国有大行资本指标均处于“健康区间”,本轮增资体现出了“未雨绸缪”的思路。
目前,六家国有大行经营整体稳健,资产质量总体稳定,核心一级资本均高于监管最低要求。截至2024年末,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4.1%、11.42%、12.20%、14.48%、10.24%、9.56%。
“本次注资实为未雨绸缪的主动作为,而非被动风险处置。”在明明看来,通过“一行一策”的差异化注资方案,既遵循市场化定价机制,又严格履行上市公司决策程序,彰显法治化运作原则。资本补充将直接增强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潜能。若按照8倍乘数效应进行计算,5000亿元注资约可撬动4万亿元信贷增量,有助于加大服务实体经济的力度。资本实力提升后,银行风险抵御能力显著增强,既能够为化解房地产债务风险、地方平台转型提供安全垫,也有助于做好“五篇大文章”。
招商证券在研报中提到,本次注资不为化解风险,旨在谋求发展。通过本轮再融资,国有大行将实现资本结构优化、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力提升、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支撑强化等目标,在数字化浪潮中锻造差异化竞争力,最终构建“资本补充—业务创新—价值创造”的正向循环。
这一举措也蕴含着财政政策与金融机构协同发力,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深远布局。
受经济周期和结构转型等影响,2024年四季度末大型商业银行净息差已降至1.44%,为历史最低,也低于商业银行平均水平(1.52%)。与此同时,大型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压力上升,盈利能力受到一定冲击,通过利润留存进行内源资本补充的能力持续下降。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第一财经表示,5000亿元特别国债补充资本,能够提高大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约0.5个百分点。资本补充是增强风险抵御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银行服务能力的重要方式。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表示,通过增强资本实力、优化资本结构,国有大行将更好发挥其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为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逆周期调控重要增量政策
补充国有大行核心一级资本,是实施宏观经济逆周期调控的一项重要增量政策。
自2024年9月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及财政部先后多次提及将发行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并按照“统筹推进、分期分批、一行一策”的思路有序实施。
2024年10月12日,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发行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提升银行抵御风险和信贷投放能力,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2025年1月10日,财政部副部长廖岷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今年将发行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提升这些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能力,更可持续地支持有效需求扩大和经济结构调整。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拟发行特别国债5000亿元,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资本。
曾刚表示,这一工作安排着眼于中长期发展,旨在夯实国有大行的资本基础,为其更好支持国家战略和经济转型提供保障。这种前瞻性安排将为国有大行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领域的创新发展提供更大空间。
比如,中行表示,下阶段,将扎实做好“五篇大文章”,为实体经济注入金融活水,持续提升全球布局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在助力金融强国建设中,不断开创中国银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特别国债发行与货币政策也将形成协同。”明明称,除了5000亿元银行注资外,今年还有1.3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央财政力度扩张明显,预计央行将通过MLF(中期借贷便利)超额续作、加大逆回购投放、必要时启动降准等方式对冲流动性压力,构建“财政发力+货币护航”的政策组合,实现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
(记者周艾琳对本文亦有贡献)
发表评论
2025-03-31 18:14:28回复
2025-03-31 14:29:50回复
2025-03-31 13:41:57回复
2025-03-31 10:01:14回复
2025-03-31 19:14:53回复
2025-03-31 12:35:12回复
2025-03-31 15:39:31回复
2025-03-31 14:27:0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