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杜洋

“通过这次比赛,我知道了该如何以最好的状态走上职场,收获满满。”2024年4月13日下午,由上海市律师协会和华东政法大学联合举办的第五届“近在‘职’尺”长三角法律职业能力面试大赛在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交谊楼圆满落幕。参赛学生纷纷表示,此次活动让他们收获颇丰,受益匪浅。

近年来,各地律师协会与高校共同探索法学教育与法律实践结合的新模式,通过合作,不仅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更促进了法治精神的传承。

“我们与高校之间的紧密合作不仅共同构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良性循环,还提升了法律人才综合素质,推动了法律服务的精细化与国际化,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监事长吕红兵告诉《法治日报》记者。

建立合作机制

北京市律师协会与北京大学法学院共同研究制定北京市百名高端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项目;在重庆市司法局指导下,重庆市律师协会与西南政法大学签订协议,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培养机制;上海市律师协会与复旦大学法学院举办“上海律协涉外劳动法讲坛”……

近年来,各地律师协会与高校通过一系列专题研讨和交流,助推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成为推动法律行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

为助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重庆市司法局、重庆市律师协会与西南政法大学深化合作,推进“中国—东盟法律研究中心”建设,共同开展针对东盟等区域国别的法治理论和实务研究,一同编制外商投资并购、建筑工程与基础设施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等涉外业务领域的实务指引。这不仅提升了区域法治研究的深度,也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记者了解到,在北京市律师协会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律师事务所与高校开展合作,逐步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的良性循环,为法治建设注入了新活力。

北京市道可特律师事务所与中国政法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商业大学等多所高校法学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构建了“卓越法治人才联合培养基地”与“实践教学基地”。

道可特律所主任刘光超说:“我们通过与高校的深度联动,打造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在此过程中,以撰写学术报告、参与课题研究及教学研讨等方式,深度融入高校法律院系的教学体系与实践体系,探索法学教育新模式,为行业输出兼具理论素养与实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律协与高校携手合作,不仅为律师开辟了更广阔的学术天地,也让高校的法学教育更加紧密地贴合实际需求,共同构建起‘双向赋能’的良性循环机制,有力推动了法学教育与律师队伍专业素养的双向提升。”上海市律师协会副会长陆胤对记者说。

培养法律人才

在吕红兵看来,法律人才培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程。律师协会与高校合作为法律人才的成长提供肥沃土壤,培育出兼具扎实理论基础与出色实践能力的栋梁之材,推动律师行业蓬勃发展。

“我们举办的法律职业能力面试大赛以法学生真实求职现状为赛制基础,分设诉讼律师、非诉律师和公司法务三大赛道,不仅为法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就业指导、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建议,同时也提升了法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为很多参赛选手提供了就业、实习岗位机会。”华东政法大学校团委副书记胡锡说。

多年来,北京市律师协会除了与多所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之外,还鼓励知名律所完善法律人才的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对接。

据刘光超介绍,所内多位实务经验丰富的律师在律师协会的推荐下分别任职于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高校法学院,担任其法律硕士研究生校外实践导师。通过参与高校教学活动,如为学生开设讲座、指导实践课程、参与论文评审等,分享自身丰富的实务经验,帮助学生从校园迈向职场,实现理论知识与法律实务的顺畅对接。

此外,各地律师协会非常重视青年律师培养,与高校一起搭建青年律师成长平台,通过系列培训与交流活动,为他们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快速提升提供有力支撑,构建起良性互动机制,推动法律人才梯队的稳健建设,为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上海市律师协会与华东政法大学联合主办“青拓班”专业素质拓展班,专注于刑事诉讼实训,通过理论授课与模拟法庭实训活动,成功提升了近400名青年律师的刑事诉讼专业能力。

“重庆市律师协会为全市青年律师提供在线‘普惠培训’服务,2024年邀请西南政法大学等高校和实务机构资深专家等开展线上线下专题培训303场次,参训律师达8万多人次。”重庆市律师协会有关负责人说。

推动成果转化

2024年9月9日晚,上海市黄浦区外滩,高楼主体墙面上屏幕投射出璀璨的灯光,照亮夜空,与江面的水光相互映衬,共同描绘出一幅迷人的黄浦江夜景画卷。

这是上海政法学院组织的“聚校友、迎新生法治公益亮灯”灯光秀活动,在为新生点亮“上政梦想”的同时,也为与上海市律师协会携手启动的“律”森林建设项目送上诚挚的祝福。

“该项目以宣传优秀律所、弘扬长三角律所文化为主要内容,为法学生们打造一场融入式的普法教育与法治课。”上海市律师协会会长邵万权告诉记者。

当下,各地律师协会与高校间的合作正不断拓宽边界,不仅致力于法学理论与实务的深度融合及法律人才的精心培育,还广泛延伸至多个领域,为法学教育与法律行业的蓬勃发展持续注入新鲜血液。

“我希望你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心怀希望,成为自己心中的那道光,如果还有余力,可以去照亮更多的人。”自2022年起,道可特深圳办公室管委会主任向淑娴律师与深圳大学法学院一起设立了“向淑娴德法兼修助学金”。

除了提供助学金外,向淑娴还安排资深律师与受助学生交流,分享职业经验与人生感悟,助力学生成长。

按照重庆市司法局的总体安排,重庆市律师协会结合国内外资外贸企业、海外外经外贸企业的实际需求,联合“一带一路”律师联盟、东盟国家律师协会、法律组织、法学院校、律师事务所和商协会等,实体化运行中国—东盟法律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涉外法律信息指引和咨询服务。

在吕红兵看来,律师协会与法律院校的合作中,法学课程设置的针对性还应加强,以更好地对接实务需求;法学实践教学比重虽然有所增加,但质量仍有待提高;法学教育工作者和法治实践工作者之间的双向交流机制还需进一步健全。

“深化合作关键要建立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吕红兵建议,将律师参与教学活动纳入职称评审加分项,同时高校应开放更多科研资源支持行业难题攻关。

此外,吕红兵认为,还要明确律师协会在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工作中的权利义务,建立并完善政法院校与其协同培养机制;对实践性较强学科教材的编写,应由律师协会推荐或确认的实务专家深度参与,推进案例教学法走深走实;要完善规范律所、学校、学生三方合同约束,解决法学生在毕业实习中“师傅没空教、徒弟无心学”等问题,从而更好地推动产学研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