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时报
近年来,“存款变保险”的乱象屡见不鲜,频繁见诸媒体。这种部分银行与保险公司联手设局、蒙蔽储户的行为,不仅损害了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严重破坏了正常的金融秩序。近日,有媒体再度聚焦这一问题,曝光了部分银行与保险公司联手“偷天换日”的戏码,令人震惊。
在此次曝光中,湖北武汉多家银行网点违规引入保险公司销售人员,这些销售人员身着银行制服、佩戴仿制胸牌,冒充银行职员向储户推销保险。他们以“高息存款”为幌子,将保险产品包装成极具吸引力的理财产品,故意夸大收益,却对中途退保损失巨大、前5年无收益等关键条款避而不谈。更令人愤怒的是,涉事银行不仅默许这种违规行为,还向保险公司提供储户姓名、联系方式、存款金额等敏感信息,部分网点甚至允许保险公司登录内部系统获取更详细数据,让储户的隐私毫无保障。
这样的违规行为并非孤例。据某投诉平台 【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统计,以“存款”“保险”“银行”为关键词同时检索,有不少当事人投诉一些银行存在类似诱导消费者购买保险产品的行为。而类似案例中的受害者多为中老年人,他们往往因信息不对称和缺乏金融知识更容易被蒙蔽。
一直以来,银行在公众心中都是安全、可靠的代名词。很多人怀着对银行的天然信任走进网点,本想着办理存款业务,为自己的积蓄寻得一份保障,却在部分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谋下,稀里糊涂地掉进了保险的“陷阱”。他们或许并不清楚保险与存款的区别,只是在销售人员天花乱坠的话术和银行的“背书”下,签下了自己并不理解的保单。当他们日后急需用钱想要取款时,才发现自己面临着巨大的损失,这无疑是对他们财产安全的严重侵害。
从法律和监管层面来看,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2023年9月发布的《保险销售行为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保险销售行为应当遵循依法合规、平等自愿、公平适当、诚实守信等原则。早在2019年8月,原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印发的《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管理办法》就清晰地指出,商业银行不得允许保险公司人员等非商业银行从业人员在商业银行营业场所从事保险销售相关活动。
然而,在现实中,部分银行与保险公司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无视监管红线,肆意践踏规则。这背后,显然是违规成本过低。即便被查处,往往也只是处以几十万元的罚款,与他们通过违规操作获取的巨额收益相比,不过是九牛一毛。
部分银行与保险公司的这种违规合作,已然形成了一条环环相扣的利益链。保险公司为了拓展业务、提高销量,依赖银行的客户资源和信誉,通过支付高额佣金和回扣来激励银行及其工作人员;银行则看中了保险业务带来的丰厚利润,不仅能获取正常的销售佣金,甚至每个层级都能从保险公司拿到回扣。而处于这条利益链最末端的储户,却成了任人宰割的“韭菜”。
这种乱象的存在,不仅损害了储户的切身利益,也对整个金融行业的形象和信誉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金融行业本应以诚信为本,然而,如今部分银行和保险公司的行为却让公众对金融机构的信任大打折扣。如果这种信任得不到及时修复,将会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要彻底整治“存款变保险”的乱象,增加公众对金融机构的信任,必须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监管部门应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让违规者付出沉重的代价。同时,还应加强穿透式监管,构建事前防范、事中监控、事后问责的全链条机制,实时追踪资金流向,斩断银行与险企利益输送链条。值得关注的是,3月21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业务管理办法》,从多维度对银行代销业务规范进行了细化,并且再一次强调“不得将代销产品以自营产品的名义进行销售”。
其次,银行与保险机构应加强自律,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将客户利益放在首位,规范销售行为,加强员工培训和管理。银行应从内部管理入手,建立严格的保险产品准入机制,对合作的保险公司及其产品进行全面、深入的风险评估。保险公司也应遵守市场规则,诚信经营,不得通过违规手段诱导消费者购买保险产品。
最后,消费者也应提高警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在面对部分银行或保险公司推销产品时,要保持冷静,仔细阅读合同条款,了解产品性质和风险。一旦发现被骗,应立即向监管部门投诉或寻求法律援助。
终结这场信任透支的游戏实际上是金融伦理的重塑之旅。当银行不再为短期利益折腰,当保险回归风险保障的本质属性,当监管长出真正锋利的牙齿,不当销售、欺诈等行为才能走出灰色地带。毕竟,金融体系的终极价值不在于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在于守护好老百姓的钱袋子。
发表评论
2025-03-28 01:51:53回复
2025-03-27 20:05:25回复
2025-03-27 23:22:40回复
2025-03-27 20:53:08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