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邓君

□ 本报通讯员 何祥振 王建兵

近年来,广东省清远连州市人民法院紧紧围绕“公正与效率”主题,在劳动争议化解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将“个案办理”与“类案治理”相结合,构建“调、判、执、治”四位一体全链条化解体系,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探寻矛盾纠纷“最优解”

“这是新拍的X光片,法官您看,钢板还在腿里呢。”拄着双拐的罗某在调解桌前坐下,铺开一叠医疗诊断证明书,指着其中一张X光片说。

2023年,罗某在工作时不慎受伤,造成骨折,连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认定罗某为工伤。然而,公司认为罗某已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双方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不存在劳动关系,拒绝按工伤待遇赔偿。罗某诉至连州法院。

承办法官意识到,若简单判决,企业可能上诉导致拖延,便通过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与诉讼衔接机制,与劳动仲裁机构对接,主动走访企业,耐心劝说企业负责人体恤受伤职工的困境,及时履行法定义务。经过多轮调解,企业最终同意支付工伤赔偿款,这场持续一年多的工伤纠纷圆满化解。

“调解不是解决纠纷的唯一方式,但可能是最好的方式。”连州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院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探寻矛盾纠纷“最优解”。

法官讲透为啥这样判

单某先后在黄某承包的10余个工地施工,工程结束后拿到部分工钱,但仍有13万元没有结清。单某追讨两年无果,将黄某告到连州法院。

承办法官发现该案时间跨度较大,双方对余款数额的认定有分歧,便带着助理耗时一个星期,翻阅了129张单据和容量达3G的微信聊天记录。庭前多次联系双方确认细节,庭审中合理认定所有单据,庭后依法作出判决。

“你们打官司要的不只是裁判结果,更是让人信服的说法。”判决作出后,承办法官通过电话向黄某释法说理,黄某听后表示认可判决结果,答应结清单某的工钱。这起持续3年多的欠薪纠纷尘埃落定。

“裁判不仅要给出结果,更要讲透‘为什么这样判’。”承办法官表示,此举极大提升了当事人对法院裁判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据悉,2024年,连州法院劳动争议案件上诉率为全市最低值,同比下降5.75%,在清远基层法院中排名第一,且持续保持全省前列,投诉信访率同比下降16.7%。

暖心执行促案结事了

“你们暖心执行,让我对法律的公平正义充满信心。”近日,连州法院执行局干警收到申请执行人刘女士送来的感谢信和锦旗。

2022年3月,某物流公司快递员王某突发疾病离世。经过劳动仲裁、两审诉讼,法院终审确认王某与物流公司存在劳动关系。2024年5月,仲裁裁决物流公司需支付王某丧葬补助金、工亡补助金等共计106万元。物流公司不服,向法院申请撤销仲裁裁决,法院依法驳回。物流公司未按生效法律文书支付赔偿金,王某的妻子刘女士向连州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执行法官发现,物流公司账户余额仅有9.5万余元。若要求其分期支付赔偿款,可能加大刘女士与婆婆之间的嫌隙,也会影响企业经营和员工工资发放。

“不妨再做做双方工作,力争物流公司一次性支付赔偿金。”执行法官随即与物流公司负责人算起经济账,并与刘女士协商减免迟延履行金,促成一次性支付。

最终,物流公司负责人于2024年10月底筹齐赔偿金,案件顺利执行完毕。案款到账后,执行法官将王某母亲和刘女士约至法院释法说理,达成赔偿款分配方案,一家人的隔阂得以消除,实现案结事了。

据统计,2024年,连州法院执行案件平均结案用时缩短27天,执行到位率同比提升近10个百分点,执行到位金额2.17亿元。

从源头减少化解争议

2023年5月,50多岁的黄某到刘某的工地打工,双方未签订书面合同,仅口头约定了工资标准。一个多月后,刘某支付部分工钱,仍欠黄某4000多元。黄某多次索要无果,将其诉至连州法院。

承办法官调查发现,黄某虽然有每日出工记录,但没有刘某的签字认可,也没有其他证据证明自己的出工记录真实有效。证据欠缺对黄某的主张明显不利,承办法官没有一判了之,而是从情理法三个角度耐心做刘某的工作。经过调解,刘某同意支付黄某剩余工钱,双方争议妥善解决。

这样的案件并非个例,折射出企业用工不规范问题。连州法院梳理近5年受理的628起涉农民工追索薪酬案件发现,涉案用工企业或多或少存在此类问题。

2024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连州法院向市人社局发出司法建议书,从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完善根治欠薪问题长效机制、加大欠薪违法案件联合惩戒力度和加强劳动法律法规宣传四个方面,建议加强对企业用工的规范管理,从源头上减少和化解劳动争议。

连州市人社局很快回函,并派员到法院就司法建议落实情况深入座谈。双方共同签署《关于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与诉讼衔接工作的机制》,推进劳动争议前端预防,真正实现“解决一件事”向“预防一类事”的治理跃升。

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连州法院劳动争议案件收案量同比下降52%,调撤率超过50%,大量矛盾纠纷化于未发、止于未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