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必新
2025年2月21日,“全国网络普法行”活动在贵州贵阳启动。作为全国首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以“E法黔行”品牌为引领,依托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探索出一条法治宣传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这一实践不仅彰显了技术对法治建设的赋能效应,更为全国网络普法工作提供了可复制的“贵州经验”。
技术赋能普法:从“单向传播”到“精准触达”
传统的普法模式往往依赖单向的法律条文宣讲,而贵州通过技术革新实现了普法内容的场景化、互动化与精准化。例如,“E法黔行”网络普法品牌通过短视频矩阵,将“法言法语”转化为“网言网语”,在抖音、微信等平台高频推送反诈案例、法律解读等内容,相关话题累计浏览量超1.2亿次。更值得一提的是,贵州推出的“法管家”AI大模型,依托华为国产化算力体系研发,可提供智能法律问答、合同审核等服务,成为全国法律领域首批垂类大模型应用,极大降低了公众获取法律服务的门槛。
此外,贵州创新性地将普法融入线下场景。例如,在“村超”足球赛现场打造“反诈街”,结合民歌、卡通形象等民俗元素创作反诈短视频,使法律知识在娱乐互动中深入人心。这种“技术+文化”的融合模式,既保留了地域特色,又突破了传统普法的时空限制。
技术驱动治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
技术不仅改变了普法形式,更重塑了社会治理的逻辑。贵州通过大数据立法与司法保护的协同创新,构建了覆盖网络空间的全链条法治保障体系。自2016年起,贵州颁布了全国首部大数据地方性法规、首部省级大数据安全保护法规等,成为大数据领域立法最多的省份。这些立法成果为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新兴领域提供了法律依据,有效遏制了网络犯罪的高发态势。
在实践层面,贵州依托“网络立法联系点”机制,将华为云上屯数据中心、贵阳大数据科创城等科技园区纳入立法调研范围,通过技术手段实时收集企业、公众的法治需求,推动立法与治理的精准对接。
技术支撑体系:从“分散探索”到“生态共建”
贵州的实践表明,技术赋能的法治建设需要多方协同的生态支撑。一方面,贵州成立网络法治建设研究中心,组建36人专家库,聚焦网络法治难点开展专题研究,为立法与政策制定提供智力支持;另一方面,通过“全国网络普法行”系列活动,联动北京、河南等五省市,形成跨区域协作机制,推动法治资源的共享与经验互通。
技术生态的构建还体现在基础设施的完善上。贵州依托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优势,建设数据中心产业集群,为法律服务的智能化、网络化提供算力保障。例如,“法管家”大模型的运行即依赖于华为云上屯的国产化算力体系,确保了法律数据的安全性与服务的稳定性。
未来展望:技术深化与法治普惠的共生之路
贵州的探索为全国提供了三点启示:其一,技术应用需与地域特色结合,避免“一刀切”;其二,法治建设需强化“立法—执法—普法”闭环,形成协同效应;其三,应注重技术伦理,防止算法偏见对司法公正的潜在影响。
未来,随着5G、区块链等技术的普及,法治宣传可进一步向虚拟现实、元宇宙场景延伸,例如通过VR法庭模拟让公众沉浸式体验司法流程。同时,需加强技术赋能的普惠性,针对老年群体、偏远地区居民设计适老化、低门槛的普法工具,真正实现“法治阳光普照”。
结语
2025年“全国网络普法行”在贵州的启动,不仅是法治宣传形式的迭代升级,更是社会治理模式的一次深刻变革。通过技术赋能,贵州将法治从“纸面条文”转化为“指尖服务”,从“事后惩戒”转向“源头治理”,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法治社会提供了生动样本。这一实践印证了一个核心命题:在数字时代,法治建设唯有与技术同频共振,方能行稳致远。
(作者系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最高人民法院原党组副书记、副院长)
发表评论
2025-02-25 22:48:16回复
2025-02-26 05:44:58回复
2025-02-26 00:23:32回复
2025-02-26 10:18:05回复
2025-02-25 23:03:36回复
2025-02-26 00:02:41回复
2025-02-26 04:20:23回复
2025-02-26 00:20:5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