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 本报记者 余东明
深夜,《法治日报》记者通过微信向全国政协委员吕红兵发出采访邀请,想不到他还在工作,并秒回了信息,把刚刚出炉的2024履职总结和2025年拟提交提案发给了记者。
吕红兵是“资深”政协委员。从2008年到2018年,他连续担任了两届上海市政协委员;从2018年至今,他又相继担任了第十三届、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吕红兵是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监事长。他常说,战斗在法律服务最前沿、工作于法治建设第一线,要善于从“个案”中发现问题,并能及时形成以案释法的“教案”和著书立说的“文案”,最后要能通过调研、分析和总结,成为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提案”。
2024年,从“个案”“教案”“文案”到“提案”,他实现了委员履职的责任升华,走过了极不平凡的一年。回顾一年来的工作,他总结为12个字:认真提案,勤于调研,服务为民。
调研是吕红兵履职的必修课。去年,他除了完成日常调研外,还参加了全国政协“加强新时代法学人才培养工作,促进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深度融合”专题调研和全国政协“完善志愿服务体系”视察。从陕甘宁边区红色法治文化基地到西北政法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从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朝阳里社区到天津市红十字救援救护服务中心,他找到了“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深度融合”的密码和“完善志愿服务体系”的钥匙。基于日常工作和广泛调研,他今年拟围绕“完善我国志愿服务体系”等提交提案。在吕红兵看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高质量的建议和提案就源于高质量的调查与研究。
“履职为民”是吕红兵的责任担当,在平时的工作中,他常常深入基层,了解群众急难愁盼,收集群众意见建议。2024年,吕红兵受邀为司法部主办的两期“全国‘法律明白人’示范培训班”授课。他说,服务为民、普法宣传,是自己履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同时,这项工作与提案调研、建言献策,又彼此联接、相互促成。为此,他针对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颇受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关心的难点痛点问题,拟在今年全国政协会议上提交关于加快制定反网络暴力法等提案。
在吕红兵今年拟提交的提案中,有两份提案是关乎眼下最为热门的“人工智能”和社会普遍关注的“企业出海”。
针对“人工智能”,吕红兵说,“近年来AI技术飞速发展,尤其在DeepSeek横空出世后,有人甚至把2025年定义为AI终端应用元年。从‘让子弹飞’到‘让子弹有序地飞’,我们必须在立法和根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层面提前部署和谋划”。
针对“企业出海”,吕红兵表示,企业出海要行稳致远,离不开高水平的政策环境和高质量的法律服务,律师要当好企业出海的“探路人”与“护航者”,也要成为涉外法治的“建设者”和“实干家”。
记者手记
吕红兵身上除了智慧魅力、通达品性与亲善随和外,更具有超越常人的勤勉、慎独与敏锐,而这一切正是他做优履职工作的根本和保证。仔细参阅他今年拟提交的多个提案,可谓内容新锐、观点新颖、逻辑严谨、思路清晰。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提案将为当下的社会治理、经济发展、生活生产提供“优解”思路,也将在众多领域及时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
发表评论
2025-02-23 00:30:18回复
2025-02-23 03:27:53回复
2025-02-22 23:57:49回复
2025-02-22 22:49:24回复
2025-02-23 08:34:06回复
2025-02-23 06:52:40回复
2025-02-23 06:11:47回复
2025-02-23 08:28:54回复
2025-02-22 22:42:40回复
2025-02-23 00:16:02回复
2025-02-23 02:11:46回复
2025-02-23 08:40:2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