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国强 韩宇 通讯员 黄艳辉 严怡娜
2025年2月12日,辽宁全省法院院长会议召开,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第7期5名“审学研”学员在辽宁高院主会场参会。
“能在现场参会我觉得很自豪,对统筹谋划的年度重点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回到岗位后,一定要不负‘审学研’所学,努力做实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第7期学员、辽阳市白塔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法官杨蒙告诉记者。
列席全省法院院长会议、党组会、审委会等各类重要会议,是辽宁高院“审学研”一体化机制培养学员的重要一环,是让学员开拓眼界、增长见识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辽宁高院深入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于2021年创新建立“审学研”一体化机制,构建“以调研促培训,以培训促审判,选育管用一体推进”的高层次审判人才闭环培养和良性循环新模式。经过3年的实践,培养了一批司法办案、理论研究、教育培训“领头羊”。
高标准选人定题
时光回溯至2021年,理论研究水平有待提升、教育培训针对性不强、领军人才相对短缺,这些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制约审判质效提升,该如何破局?
2021年7月,辽宁高院启动“审学研”一体化机制建设,每年从全省法院审判一线选拔优秀青年业务骨干,围绕审判实践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集中组织到辽宁高院开展为期半年的“驻院”研修。
如何确保“审学研”成果与人民群众对法治新需求相匹配?
“选人定题是关键。”辽宁高院教培处处长李易敏介绍,在人员选拔上,坚持“政治硬、业务精、学历高、成果多”,突出青年干部培养,通过个人申报、单位推荐、组织选调3种方式,每期遴选出5名优秀青年业务骨干。
“我们希望借助辽宁高院的平台,为人才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葫芦岛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金丹介绍,该院1986年出生的博士法官王继余成为首期“审学研”学员。
“我在人民法庭工作,每年办理200件案件左右,特别需要一次从‘热运行’转入‘冷思考’的机会,一些困惑也希望面对面地向省法院的审判业务专家求教。”在第6期学员、本溪市南芬区人民法院思山岭人民法庭庭长魏星说。
调研选题一定要研以致用。李易敏说:“我们向全省法院各个业务条线征集,结合最高法院司法研究重大调研课题,为每名学员确定2个研究课题。”
截至2025年2月,辽宁法院“审学研”项目已培养了7期35位学员。
个性化淬火打磨
“我研修时,适逢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我们这个临时支部5名同志集体收看了开幕会,会后一起畅谈法治中国美好图景。”第3期“审学研”临时党支部书记、辽宁高院刑四庭法官王旭回忆说。
每期学员到辽宁高院报到后,都会成立临时党支部,参加辽宁高院组织的主题教育、党纪学习教育等,锤炼政治忠诚。
“与我的理论导师、第九届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梁凤云副庭长一起,对全省三级法院行政审判法官就调研课题进行授课,令我感受到了思想的传承与激荡。”首期学员、辽宁高院行政一庭法官陈默说。
辽宁高院为每名学员配备实务和理论双导师,指定省审判业务专家、庭长担任实务导师,邀请业界权威人士或知名高校专家学者担任理论导师,为学员共同辅导。
“每人至少安排两次课题研讨会或案例分析会,辽宁高院对口业务部门成立工作专班,提供典型案例和数据支撑,邀请专家学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相关领域人员为课题‘把脉’。”据第2期学员、辽宁高院研究室负责人何佳介绍,每个学员的培养都有“私人定制”。
“邀请专家学者、起草研讨会方案、制作课题幻灯片,一个人张罗2个研讨会,真挺锻炼人。”第5期学员、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法院湾里法庭副庭长张景馨认为自己的统筹协调能力明显增强。
“简单说,‘审学研’就是要上好三堂课——聚焦忠诚品质的政治理论课、聚焦全面过硬的素能提升课和聚焦严谨规范的自我管理课。”何佳这样解读。
“全链条”跟踪培养
加强对人才全周期培育,并根据个人职业特点进行后续岗位实践培养是“审学研”一大亮点。研修结束后,多数人被放到更吃劲儿的岗位上经风雨。
陈默被派往沈阳市皇姑区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在“小案”“小事”中体验人间烟火;第3期学员、瓦房店市人民法院法官霍丽君被提拔为审管办主任,为持续提升审判质效贡献智慧;第4期学员、抚顺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二庭副庭长郭爽在办理大案、要案中检验成色。
在一起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执行案件中,郭爽创新上市股票处置方式,由传统司法拍卖变为大宗交易方式处置,一次性执行回款2.3亿元,后续又执行1亿余元,最大限度保障双方当事人的利益。
截至2024年底,前6期“审学研”学员中,已有8人走上中层以上领导岗位,5人遴选到上级法院,11人参与大案要案审理;返回原单位后立足司法实践需要,形成调研报告38篇,发表理论研究文章23篇,参与和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课题2项,最高人民法院课题2项,累计形成司法理论研究文章、案例分析、调研报告等93篇;17人走上讲台向全省法院干警授课,3人获评辽宁法院十大精品课,充分发挥了“领头羊”作用,推动形成年轻干部奋进争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整体素质持续提升的工作新局面。
带动审判质效提升
百舸争流千帆竞,创新举措显千秋。
2021年以来,审学研机制不断向中基层法院延伸。沈阳市大东区人民法院组织“审学研”法官沙龙,丹东市中级人民法院打造“滨江中路30号”研学基地,营口市中级人民法院联合辽宁大学法学院、辽宁自贸区营口片区管委会在自贸区法庭创建自贸区司法研究实践基地,大连海事法院与大连海事大学签订“审学研”合作框架……全省共有92家法院借鉴“审学研”思路,推动全省法院队伍专业化建设“百花齐放”。
在“审学研”带动下,辽宁法院理论研究整体水平提档升级,2021年至2024年,累计1600余篇研究成果在省级以上平台发表。截至2024年底,辽宁法院审判质效连续12个季度实现同比向好。同时,“审学研”做法得到省内外多方好评,全国政法系统多家单位到辽宁高院取经。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辽宁高院党组书记、院长郑青表示,辽宁法院将持续深化“审学研”一体化机制,不断加强理论研究,切实提升教育培训针对性,充分发挥大要案“磨刀石”作用,努力推动从“一枝独秀”到“满园春色”的审判人才培养新气象不断凸显,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辽宁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发表评论
2025-02-23 03:50:43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