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 本报记者 蒲晓磊

2024年,是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马怀德履职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的第二年。这一年,从事法学教育和研究工作30多年的马怀德,到多个地方进行了深入调研,对一些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观察与思考。

“只有调研真问题,才能提出好建议。过去一年,我主要围绕三件事情进行认真研究,都与教育和法治密切相关。”马怀德说。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日益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2024年10月18日,十四届全国政协围绕“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守护青少年成长”议题召开第二十四次双周协商座谈会,这让长期关注青少年成长的马怀德更加认识到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去年,马怀德两次参加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组织的调研,深入湖北、北京的大中小学和幼儿园,实地走访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与广大师生交流,“通过调研了解到,目前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成因复杂,家庭因素是主因,心理健康教育覆盖面不广、做的不实也是因素之一。尤其针对严重心理疾病和精神障碍患者,家校医配合联动不够是导致学校发生重大安全事件、社会出现极端事件的主因”。马怀德说,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自己会继续深入调查研究,提出务实管用、操作性强的对策建议,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

对于编纂教育法典,马怀德已呼吁多年,“编纂教育法典是推动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提升教育法治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为教育治理提供权威性、全局性法律方案”。2023年,马怀德围绕“编纂教育法典”提交了提案,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教育部等有关部门的积极回应。2024年,按照有关部门的部署,教育法典编纂研究工作启动。教育部委托马怀德主持“教育法典编纂研究”专项课题。在全国政协委员这一身份下,马怀德正亲历并推动着这项研究有序进行,目前课题组已经形成了教育法典框架和第一编初稿。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院校教育培养机制。2024年,马怀德在深入调研后,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在媒体上撰文就加快培养涉外法治人才提出意见建议,“培养涉外法治人才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需要着眼全局、统筹规划,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配套,抓好贯彻落实”。与此同时,马怀德还积极推动开展相关实践,他所在的中国政法大学专门出台了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改革方案,推动本硕贯通、跨校联合培养改革,努力培养出一批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通晓国际规则、精通涉外法律实务的涉外法治人才。

“2025年,是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关键一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编制的启动之年。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我会继续深入基层实践,扎实开展调研,反映社情民意,形成比较成熟的提案,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助力教育强国和法治中国建设。”马怀德说。

记者手记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2024年,在法学教育和研究领域有着30多年经历的马怀德,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立足政协委员和法学家双重身份履职尽责,聚焦教育强国和法治中国建设,谋良策、出实招。

如何发现教育强国和法治中国建设中的各类热点难点问题?如何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马怀德给出的答案是不断地深入调研和思考,“要利用专业优势,开展前瞻性研究,努力发出所在界别的声音,为在法治轨道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