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国人大代表耿福能:

让中医药造福更多群众


法治日报记者  蒲晓磊  


这些年来,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走出来的全国人大代表、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每年都会回家乡走一走看一看。

“2024年,我们在凉山的布拖等9县22村,种植附子等特色中药材33850亩,带动8万多名农民走上长期稳定增收的道路。”耿福能说,希望为我国中医药的创新与发展贡献绵薄之力,让中医药造福更多群众,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


在田间地头助力乡村振兴

作为一名基层代表,耿福能对于生他养他的土地,抱有一份深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们深知,人民是企业发展的土壤,只有人民群众共同富裕,才能实现企业更好地发展。”耿福能说。

从1996年开始,耿福能就带领同事在大凉山开展中药材产业扶贫和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投入大量资金和技术、人力,采取“公司+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组织模式,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逐步建立从田间地头到病人床头的中医药全产业链,有力地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群众收入。

“常常进大山、走乡下,才能直接听到群众的真实声音,才能知道自己的建议提得对不对、好不好。”耿福能说。

自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耿福能每年都会聚焦凉山乡村发展、中医药创新发展等进行调研,先后带来“培育‘三农’新质生产力”“加大扶持中医药科技创新”等建议。


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国医药卫生体系的特色和优势,是国家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10年来,我始终认为,中医药的发展必须走科研这条路,否则,中医药企业永远都是孤芳自赏。而要走好科研创新这条路,必须保护好知识产权。”耿福能说。

耿福能经过调研发现,我国中医药知识产权面临流失的风险。

“知识产权保护是我们企业、国家、民族创新的灵魂,没有知识产权保护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新质生产力。我国中医药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持续加大相关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耿福能说。

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和调研成果,耿福能准备在今年的全国人大会议上提交加大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相关建议,呼吁完善中医药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加强对传统中医药企业、老字号企业和驰名商标企业的重点保护;加大惩罚性赔偿力度,把打击市场上各种剽窃、损害企业商标行为落到实处细处,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为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帮基层诊所提升医疗水平

作为一名基层全国人大代表和医药行业从业者,耿福能始终对基层群众的健康问题保持关注。

耿福能注意到,尽管医疗技术日新月异,但大多数基层诊所看病仍依赖“老三样”——听诊器、体温计、血压计。耿福能认为,这样的诊疗手段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基层群众的医疗需求。“为了更好地服务基层,我们创建了互联网云医疗平台,帮助基层诊所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耿福能介绍说,互联网云医疗平台不仅搭建了检验科、影像科、药剂科、病理科等科室,还利用AI技术和经验丰富的退休医生进行诊断支持。

“刚开始的时候,群众对这些诊所突然能检测出上千个指标的能力持怀疑态度,但等他们去医院复测一遍发现结果完全一致后,就打消了疑虑。”耿福能说,通过技术创新和服务提升,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医院诊疗服务,这既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耿福能认为,以互联网打通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堵点,需要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并制定基层医疗机构“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学科标准和相关配套政策法规,卫生健康部门要加强对信息和技术的监管。

“建议国家在资金、政策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加强对基层医务人员的技能培训,从而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让更多基层群众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耿福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