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 本报记者 马金顺
她是放弃海外高薪报效祖国的学者,是扎根田野服务人民的教授,是全国人大代表。她是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河研究中心主任方兰。
“我从事的主要工作就是如何优化西北地区的水资源管理,这么多年一直没有改变。尤其是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我更为关注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利用的问题。”今年两会前夕,方兰向《法治日报》记者讲述了自己这些年的履职经历。
自2018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方兰从环境经济学和水资源管理的角度,先后提交了数十份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建议、议案。
2018年全国人大会上,方兰建议在沿黄九省区建设黄河生态带并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9月18日召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提出,对于我们沿黄九省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发展机遇,对于学者而言,它不仅意味着研究平台和机会更多,更意味着我们能够参与到国家战略建设当中,为国家贡献一份力量。”谈及此处,方兰激动不已。
此后,方兰每年的很多建议和议案都是围绕黄河流域深入展开,包括“关于优化调整‘87分水’方案的建议”“关于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协同发展的建议”“关于黄河保护法立法的议案”等,这些建议、议案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认可和采纳。
令方兰印象和感触最为深刻的是,2021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她提交了关于黄河保护法立法的议案。
“该议案后来提交全国人大会议审议。同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召开黄河保护法座谈会,我是唯一一个受邀发言的全国人大代表,发言内容也得到了肯定。”说到这些,方兰的语气里充满了自豪。
2022年10月30日,方兰依然清晰地记得这个日子。当天,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二部流域保护法律,自2023年4月1日起施行。
“2024年6月,黄河保护法施行一年后,我应邀参加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黄河保护法实施情况的执法检查,亲历黄河保护法立法进程是我人生中特别荣幸和难忘的经历。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我亲历一部法律从酝酿提出、论证、颁布,再到施行后的执法检查,整个过程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我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也更深刻地感受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它能够让人民群众真切地参与到国家治理中。”方兰表示。
身为教师,方兰这些年也提出了不少教育方面的建议。其中,她提出的关于未成年人隐私权保护的建议,得到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采纳;提出的关于提高中西部教师待遇和关于加强西部教师教育的建议,得到相关部委的肯定。
在方兰看来,高质量的建议和议案不仅来源于自身专业知识的积累,更需要大量的走访调研。二者兼具,才能了解实情、找准问题、剖析原因,提出有建设性和针对性的建议和议案。
为真正了解人民群众所思所想,让学术成果走出“象牙塔”,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方兰每年至少花费两三个月的时间带领团队深入乡村田野进行调研。陕北黄土高原、甘肃河西走廊、新疆塔里木河都留下了她的足迹。
看着一项项研究成果以建议、议案的形式被提交并被吸纳到国家治理政策中,方兰觉得,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党和人民给予她信任和职责,她就应该不负使命,全力以赴做好履职工作。
“今年两会,我将就AI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应用提出一些建议。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助力黄河流域产业升级和绿色发展是我重点关注的领域。”方兰表示,科学研究成果不应该仅体现在“象牙塔”里或者发表在学术期刊上,更应该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记者手记
接受采访时,方兰多次提到时间真的不够用,连轴转、晚上熬到十一二点是常态。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方兰非常自豪,愿意倾尽全力为国家做更多事情。从方兰多年来提交的一份份建议、议案中,我看到了一名人大代表为人民代言、为人民服务的使命和担当,看到一名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责任感。方兰的履职故事也践行了她从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第一天给自己定下的履职初心:“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
发表评论
2025-02-20 13:06:45回复
2025-02-20 10:02:10回复
2025-02-20 13:24:07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