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文浩

电视剧《我是刑警》,凭借真实案件改编、精彩剧情与深刻人物塑造,生动呈现中国刑警的工作与生活。从法哲学视角进行剖析,该剧对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的展现与探讨意义深远。

在《我是刑警》所呈现的诸多案件侦破进程中,刑警群体对程序正义的恪守一以贯之,深入且全面地渗透于执法的各个环节。以西山矿案为例,警方在案发现场,严格依照现场勘查的程序要求,有条不紊地开展物证收集、记录与封存工作。从提取弹壳到采集血迹样本,每个细微环节都精准推进,不容丝毫差错。这一过程通过严谨操作,确保证据来源合法可靠,为后续案件侦破与审判筑牢基石。这种对证据合法性的严格要求,是程序正义在证据收集领域的集中体现,维护着司法程序的纯洁与公正。同样,在“张克寒连环持枪抢劫杀人案”这一长达8年的侦查历程中,刑警们始终遵循法定侦查程序,深刻体现了程序正义对权力行使的规范与制约,确保侦查权在法律框架内有序运行。

剧中的审讯场景同样生动诠释了程序正义。刑警审讯犯罪嫌疑人时,以法律为准绳,充分告知其应享权利,保障其基本人权,即便面对穷凶极恶的罪犯,他们也坚守法律程序底线,确保审讯过程合法公正。通过公正合法的审讯程序,让犯罪嫌疑人在法律面前得到公正对待,使正义以看得见的方式得以实现。

在《我是刑警》所构筑的刑侦叙事体系中,刑警群体对于实体正义的追求呈现一种矢志不渝的执着,而查明案件真相无疑构成了这一追求的核心要义。实体正义,作为法哲学视域下的重要概念,强调法律裁决在内容上的公正性,要求对案件事实的认定精准无误,进而使法律后果与行为的性质和程度相匹配。

剧中,刑警们以无畏艰难的职业精神,投身于对各种案件真相的探寻。在此过程中,他们对细节的把控达到了极致,现场的任何蛛丝马迹,哪怕细微如尘埃,证人叙述中的点滴线索,哪怕隐晦如微光,皆成为他们通向真相彼岸的关键指引。这种对真相的执着探寻,本质上是对实体正义核心要求的践行,旨在确保真正的罪犯为其罪行承担应有的法律后果。

正义的最终实现,是实体正义追求的具象化呈现,亦是刑警群体职业使命的深刻彰显。剧中的秦川等刑警,在面对层出不穷的困难与阻碍时,始终如一地坚守对正义的信仰,将实现正义作为不懈奋斗的目标。以东林案为例,刑警们借助先进的DNA技术展开全面排查,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在这一过程中克服了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最终,成功锁定凶手,让受害者得以安息,使正义得以伸张。这一情节深刻体现了实体正义所追求的结果公正,即通过精准的法律适用,让犯罪行为受到与之相称的惩处,从而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公平。

在《我是刑警》的剧情演进过程中,部分案件的关键证据因技术手段匮乏而获取受阻,或已获取的证据因不符合特定程序规范存在合法性瑕疵,对案件侦破与后续起诉、审判造成挑战。如高建设被杀案,彼时天眼监控系统尚未普及,科技侦查手段有限,案件4年未获突破性进展。尽管刑警凭借经验与初步线索坚信犯罪嫌疑人罪行,但因缺乏充分合法有效的证据,难以将犯罪嫌疑人绳之以法,凸显了程序正义对实体正义实现进程的限制,表明程序的刚性要求有时会与实体正义的即时达成产生冲突。

然而,《我是刑警》并未仅停留在展现冲突,更通过细腻的剧情呈现了刑警群体在困境中对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平衡所进行的积极且富有成效的探索。随着科技迅猛发展,刑侦领域迎来诸多先进技术,如DNA检测技术的精准化、监控分析手段的智能化以及大数据应用的广泛化等,为刑警在司法实践中寻求两者平衡提供了新契机,刑警借助这些先进技术,能更高效合法地获取证据,有力推动实体正义的实现。这不仅彰显了科技在刑侦工作中的强大力量,更实现了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的有机融合与统一。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