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赵红旗
□ 本报通讯员 牛彩 郭鑫彤
一场听证会开在村头老戏台,检察官与人大代表联手调解村民纠纷;一份代表建议触发公益诉讼,千年楚长城遗址重获新生;一条假货产业链被斩断,乡村电商环境得到净化……谈及这些案件办理的高质效,2月10日,河南省叶县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张亚锋介绍说:“2024年以来,我们创新构建‘代表联络+检察’共联工作机制,通过法律监督基层联络站与人大代表联络站点‘站站联动’,将法律监督触角延伸至19个乡镇,走出一条检民共治的乡村法治新路径。”
《法治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24年6月,在叶县人大常委会支持下,叶县检察院印发《关于加强“代表联络+检察”共联工作实施意见》,明确设立3个法律监督基层联络站,与全县49个人大代表联络站点结成“法治联盟”,形成“民意收集—监督办案—整改反馈”闭环机制。
“过去,检察官下乡办案像‘打游击’,如今每个乡镇都有固定阵地。”张亚锋指着墙上的联络站分布图介绍说,2024年,检察机关收集到社情民意135条,转化为公益诉讼线索12条、检察建议23份,推动解决河道治理、文物保护等民生问题17项。
在叶县保安镇人大代表联络站,一组楚长城修复对比照引人注目。2024年初,平顶山市人大代表李伟同巡察时发现,部分长城墙体被雨水冲刷成蜂窝状,他立即通过人大代表联络站向检察机关反映。
叶县检察院迅速启动公益诉讼程序,联合文物专家勘察楚长城遗址15公里,发现线索4条,同年8月,向县文旅部门发出检察建议,推动设立保护碑4块、修复破损墙体300米。如今,这条横亘山脊的“土龙”成为研学热门路线,周边村民年均增收3万元。李伟同竖起大拇指说:“检察履职让千年古迹活起来了!”
“早知道种大烟犯法,俺说啥也不敢信偏方!”2024年11月28日,在叶县仙台镇人大代表联络站,62岁的张某在公开听证会上懊悔不已。这场由四级人大代表、村民1600余人线上线下参与的听证会,成为一堂生动的普法课。
像这样的听证会,2024年,叶县检察院共在人大代表联络站召开31场,同步发放《农村常见法律风险30问》手册1万余份,涉农案件信访量同比下降55%。
“把法律术语翻译成老乡听得懂的‘土话’,比发传单管用。”河南省人大代表马永涛评价道。
“多亏老刘和检察官,不然我们两家就结仇了!”任店镇村民韩某握着邻居朱某的手感慨道。此前,双方因琐事斗殴致轻伤,镇人大代表刘学力与检察官5次上门调解,最终促成双方和解。
在叶县,像刘学力这样的“调解员人大代表”有16名。他们熟悉乡情民约,与检察官依托“代表+检察”模式,化解宅基地、土地承包等纠纷,调解成功率达100%。刘学力说:“法律是钢尺,乡情是软绳,两股劲拧在一起才能解开死结。”
“直播间进口蜂蜜只要9.9元?小心是糖水勾兑!”叶县检察院在办理一起制售假冒食品案件时发现,农村成为假货倾销重灾区,监督市场监管部门端掉两个假冒窝点,通过人大代表联络站向23个行政村推送《网购避坑指南》短视频,播放量突破5万次。
“要让老乡们享受电商红利,更要守住钱袋子。”承办检察官在任店镇反诈课堂上,用方言揭露“贴标造假”套路,现场百余名村民自发当起“法治宣传员”。
截至目前,叶县通过“代表联络+检察”机制,培育“法律明白人”300余名,群众对检察工作满意度达98.7%,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评价该机制“为新时代‘枫桥经验’注入检察元素”。
“法治建设既要顶天立地,也要铺天盖地。”叶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成文说,2025年将支持推动“站站联动”常态化,持续深化“代表联络+检察”互动联络,让公平正义更加可感可触。
全国人大代表胡中辉实地调研后说:“从听证会进村到楚长城重生,从电商打假到乡邻和解,叶县检察院的实践表明,当法治深度融入乡土社会肌理,便能激发出基层治理的澎湃活力。”
发表评论
2025-02-16 10:30:33回复
2025-02-16 11:00:02回复
2025-02-16 13:54:16回复
2025-02-16 10:51:09回复
2025-02-16 11:22:33回复
2025-02-16 12:12:22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