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阮占江 帅标 通讯员 李纪

“我们非常感谢调解中心的帮助,如果没有他们,这起案件可能会拖得更久,对我们的经营造成更大的影响。”某国有企业建设公司负责人表示,这次调解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调解在解决商业纠纷中的重要作用。 

据悉,这是湖南长沙湘江新区调解中心首次成功调解的一起诉中调解且涉及两家国企、标的额超千万元的货款纠纷,不仅是湘江新区商融多元调解中心在调解工作中的一次重要突破,也是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中的一个亮点,为商融调解工作树立了新的典范。 

2022年3月,某国有企业材料公司(以下简称“材料公司”)与某国有企业建设公司(以下简称“建设公司”)之间的买卖合同纠纷。材料公司因建设公司未按时支付货款而将其诉至法院,案件即将开庭时,双方主动联系到湘江新区商融多元调解中心,询问能否进行诉中调解。这对于调解中心来说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与挑战。 

“我们之前从未接触过诉中调解的流程,但考虑到双方都有调解的意愿,我们决定迎难而上。”调解中心负责人表示,这起案件不仅标的额大,而且双方都是国企,调解过程中涉及的财务流程、第三方支付平台等问题都相当复杂。 

调解过程中,调解员首先与双方当事人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了解了他们的诉求和困难。最大的问题是采取何种方式支付、使用何种第三方平台支付。因双方都是国企公司,每一公司使用的第三方平台不一样,且每一步都要走流程。调解过程中也是困难重重,最终在不断地与双方公司财务对接过程中终于确定了双方都能接受的支付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调解员不断地与双方公司的财务部门进行对接,反复沟通,终于找到了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支付方式。”调解员谷召亮回忆道,这个过程虽然艰难,但当我们看到双方最终达成调解协议时,所有的努力都值了。 

根据调解协议,建设公司将通过供应链金融工具进行分期支付货款,如材料公司提前兑付或到期兑付款项而产生的贴息手续费用,将由建设公司负担。这一方案既保障了材料公司的合法权益,又缓解了建设公司的经营压力。 

湘江新区商融多元调解中心的成功实践,不仅为商业纠纷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构建注入了新的活力。调解中心主任李纪表示:“我们将继续秉持公正、高效、便捷的原则,为更多的商业纠纷提供优质的调解服务,为湘江新区的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这起千万元级国企货款纠纷的成功调解,是湘江新区商融多元调解中心在调解工作中的一次重要突破,也是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中的一个亮点。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年轻的调解中心将在商业纠纷解决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据悉,商融调解中心自成立以来,累计受理民商事纠纷案件1216起,其中岳麓区人民法院指派案件1198起,调解中心自行受理18件,调解成功案件数逐月攀升,截至2025年1月17日,调解成功313件,调解成功率持续稳定在26%左右,成功化解多起复杂纠纷,调解中心化解纠纷涉案金额达12922.02万元,有效缓解了司法诉讼压力,促进了商业关系的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