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事佬”巧解千千结  第1张

□ 新春走基层

□ 本报记者 王娈 白楚玄

□ 《法制与新闻》记者 王泽宇

张春花、李香林、张孝、姚二女、张晓霞、老刘……这些名字或许不为大众所熟知,但对山西省朔州市的许多家庭来说,他们却是家庭幸福的守护者。让家庭怨气有地方“撒气”,婚恋纠纷有地方“缓冲”,正是他们工作的意义。这个春节,记者走到他们身边,了解这些用温情解开家庭“千千结”的“和事佬”。

在朔州市岱岳镇光明社区的“姚二女”调解室,有“娘家人”之称的调解员姚二女,正为一名眼泪扑簌簌落下的女子递上纸巾,随后耐心加以开导;在朔州市朔城区的“春花调解室”,山西省一级调解员张春花看着一起因彩礼退赔引发纠纷的双方当事人心平气和地拿着调解书离开,长出一口气后开始整理近期的调解笔记……尽管是寒冬腊月,但记者在多个调解室感到一股暖意扑面而来,这是朔州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工作的缩影。

“和事佬”巧解千千结  第2张

图为“晓霞调解室”调解员(右一)入户调解一起婚姻家庭矛盾。 朔州市委政法委供图

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和传统婚姻观念的改变,因婚姻引发的家庭矛盾纠纷大幅增加。为切实从源头化解矛盾,朔州市委政法委出台《关于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健全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基层治理中作用的十二项机制》,把家庭作为最小治理单元,将自治、法治、德治融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中,从根上发力夯实平安建设基石。

张春花在矛盾纠纷调解战线上奋战了20多年,“春花调解室”从最初的“单枪匹马”发展到如今拥有三个调解室,已然成为一块金字招牌。

“家庭本是缠绕紧密的‘线团’,一旦产生矛盾,就成了‘一团乱麻’。化解矛盾,关键在‘情’。”张春花总结的“起承转合”四步调解法,以沟通为基础,消除误会、普及法律,以亲情为突破口,成功调解数百起家庭纠纷。

张春花向记者讲述了近期一起令她印象深刻的调解案例。一位女士因交通事故去世后,其父母与女婿因赔偿款和遗产分割产生矛盾。张春花没有急于调解,而是先“背对背”了解情况。沟通中,她看到年迈父母的悲伤、丧妻女婿的无奈以及孩子的无助。张春花和团队站在双方立场上反复考量,把消除误会作为首要任务,尽全力维系这份受伤的亲情。她以亲情为纽带,耐心劝解。最终,双方达成协议,并表示会把这份亲情延续下去。

张春花和团队注重调解后的追踪回访,“要做好追踪回访,确保‘调一起结一起’,不留后遗症、不做返工活。”她说。

这种“不留后遗症”的态度,在距离朔城区1小时车程的怀仁市同仁社区,也得到一对金婚夫妻——李香林和张孝的践行。

“和解协议落实了吗?吵过架没有?现在‘小光景’过得好吗?”这是老两口回访时的“口头禅”。赶在年前的最后几天,他们回访了2024年底调解成功的两对夫妻,以确保矛盾没有反复。

这对老共产党员,退休后积极投身社区矛调工作,把法治正能量源源不断地传递到社区的家庭生活中。自2023年3月以来,老两口累计化解86对夫妻的婚姻家庭矛盾。

这样的调解能手和工作室在朔州还有很多,如老刘调解室、林三调解室、王一飞调解室、李振华调解室、夫妻网格调解室等。

采访中,记者多次听到调解员提及“情、理、法”互动理念,这背后是近年来,朔州市全面总结梳理,明确婚姻家庭中法律关系,以法律关系的确定性增进家庭稳定性、促进社会和谐性的多方联动。据悉,朔州多地设置调解人才库,其中包括专业律师、心理咨询师等,依托各级平台等多方力量,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婚姻家庭矛盾分类化解。

当被问及参与调解工作的心得时,应县镇子梁中心派出所“晓霞调解室”民警张晓霞说,当事人的一句话让她印象深刻,那就是,“如果没有你们的帮助,这个家就散了!”这是南马庄村一对陷入困境的夫妻重归于好后对她的感谢,也是对她工作的肯定。

用家庭“小安”促进社会“大安”,是无数调解员共同的初心和坚守。

记者手记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走进一间间调解室,记者深刻感受到调解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调解员用温情化解矛盾,让爱回归家庭。他们不仅是“和事佬”,更是“娘家人”,用智慧和爱心诠释着“爱”的回归。这一幕幕,展现了调解工作的魅力和力量,也让记者看到,基层工作者为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迸发的创新火花和有力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