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首个“非遗版”春节年味儿更浓


法治日报记者  朱宁宁


2025年春节是“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的首个春节。首个“非遗版”春节年味儿更浓,各地深挖春节“非遗”文化内涵,策划举办多种活动。庙会、醒狮、英歌舞、龙舞、板凳花灯龙等年俗活动吸引大批市民和游客,各类非遗展示给人们带来亲切温暖的体验。

在博物馆里过大年,也成了新年俗。首个“非遗版”春节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给人们带来哪些新体验?2月2日,大年初五这一天,《法治日报》记者走进位于北京北四环的中国非遗馆,沉浸式体验“非遗版”春节的独特魅力。


“非遗版”春节的魅力

2月2日中午,记者走进位于中国非遗馆一层的“过年——春节主题展”展厅,前来观展的人络绎不绝。大厅入口处排起了长龙,人们依次领取手工制作的年画版画。展厅一侧的“村晚大舞台”前,更是早早地就挤满了观众,不少小朋友甚至骑在大人的脖子上。让大家翘首以盼的,是一场精彩的广东醒狮表演。

“咚咚锵,咚咚锵……”

13点15分,伴随节奏强烈的鼓声,表演准时开始。4名表演者分成两组,一人舞头,一人舞尾,一红一黄两只醒狮跃上舞台。眨眼、摇头、摆尾、跳跃……鼓点不断快慢变化,一连串惟妙惟肖的动作,引来一阵又一阵的叫好声,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最精彩的是“采青”环节,只见一只红色的醒狮爬上叠起的凳子,一连串惊险动作后最终爬到最高处,从嘴里吐出一副“大吉大利”的金色春联,台下观众的喝彩声瞬间响彻整个展厅。节目的最后,醒狮还调皮地靠近观众“卖萌”,眨眼、摇头,一连串逗趣的动作引来阵阵笑声,互动表演把过年的喜庆气氛烘托至极。

“这趟没白来!这跟我们天津的醒狮表演完全不是一个风格。”台下的郭女士告诉记者,她特意一大早坐高铁来北京参观此次春节展,能在现场看到广东醒狮表演,十分惊喜。她去年曾在广东佛山看过一次醒狮表演,印象深刻。当被问及是天津的醒狮好看还是广东的醒狮好看时,郭女士笑着说:“都好看!不管南北,都是我们中国人的宝藏!”

人群中,还有几名身着黄色表演服的观众看得津津有味。记者上前询问得知,他们是前来参加今天非遗展示活动的天津汉沽飞镲表演者。谈话间,其中一位40岁出头的中年男性表演者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听口音您不是天津人吧?怎么会飞镲表演呢?”

“我是南方人,来天津做生意的,在汉沽开了家公司,偶然间看到飞镲表演,十分喜欢,特别想学,就拜了当地的师父。”这位表演者告诉记者,他从2019年开始学习飞镲,虽然平时工作很忙,但他还是会尽量抽时间学习,有时候甚至练习到大半夜,现在经常跟着队伍去各地表演,大江南北去过不少地方,每次演出都很受欢迎。“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看到飞镲、喜欢飞镲,把这个非遗项目更好地传承下去。”

对于非遗来说,如何更好地传承下去,确实是最为重要的事情。

在展厅现场,记者看到很多人尤其是小孩子兴致勃勃地沉浸式观展,或者玩几把投壶,或者制作一幅版画,或者拉几下灶台的风箱对灶王爷说几句吉祥话……很多人在各种非遗项目体验中对我国的传统春节有了更深的认识。


记忆深处的年味儿

不少观众看完了室内的醒狮表演,立马又转场室外。在广场上,还有一场精彩的非遗展示——“民俗展演闹红火 博物馆里过大年”主题系列活动即将登场。

与温暖的室内相比,非遗馆的室外广场上气温骤降并伴有大风,但寒冷阻挡不了观众的热情,来自北京、天津、河北、广东四地的九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非遗民俗展演十分令人期待。

下午3点,伴随着激昂的鼓点,天津汉沽飞镲的表演者用翻飞的铜镲碰撞出清脆的声响,刹那间点燃了现场气氛。紧随其后,北京延庆旱船表演者生动再现了《白蛇传》中游西湖的经典场景,仿佛将观众带入了江南水乡的诗意画卷中。昌黎地秧歌作为河北民间极具代表性的项目之一,演员们诙谐的动作和表情让现场笑声不断。天津的大道张庄登云武会和梅厂同议高跷会带来的是精彩的高跷表演。尤其是几位小演员,气场十足,熟练挥舞棍棒,赢得阵阵喝彩。京西太平鼓是老北京年节时的特色表演形式,表演者手持太平鼓,伴随欢快的鼓点翩翩起舞。

接着出场的广东普宁英歌表演,将现场气氛推向了高潮。气势磅礴的普宁英歌被誉为“中华战舞”。今年登上央视春晚舞台的表演者们身着战袍舞服,挥舞棍棒,以豪迈的舞姿传递扬正压邪、吉祥平安的美好寓意。

寒风中,一波又一波的精彩演出,不仅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让人们在浓浓的年味中感受非遗的深厚底蕴与文化内涵。观众大饱眼福,赞叹声此起彼伏。表演结束后,全体演职人员共同登台,现场千余名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在这热闹的氛围里,许多人寻回了记忆深处的年味,真切感受到了传统年俗的魅力,人们纷纷拿出相机、手机不停地拍照摄像留念。来自河北的贺女士十分兴奋,双手被冻得通红也坚持用手机拍下一个个精彩片段。她告诉记者,看到活动预告,自己第一时间就在网上预约了门票。“小时候,逢年过节,我经常在庙会上甚至家门口大街上看扭秧歌。这一晃,有30多年没在现场看这些演出了,真的是太精彩了。”贺女士说,会第一时间把这些视频发给家人,跟他们分享这份久违的传统年味儿。


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契机

中国非遗馆“过年——春节主题展”的活动仅仅是个缩影。

春节犹如一出大戏,每个中国人都是剧中人。首个“非遗版”春节期间,全国开展的各具特色的民俗活动数不胜数,构成了中国人“过年”这一独特的人文景观。从腊八节、小年、除夕、春节到元宵节,各种习俗主题环环相扣、前后连缀、层层推进,演绎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与相互尊重、和睦交往的生活美德。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过年期间,神州大地处处洋溢着喜庆祥和的气氛。春节申遗成功,让年味儿更浓了。看传承、品文化,各地独特的年俗项目和非遗体验成为当地旅游市场的亮点,人们沉浸式感受着非遗魅力。

春节是展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重要载体。多姿多彩的庆祝民俗,将中华民族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追求,深挚真切地根植在中国人的心中。伴随春节申遗成功,春节,不仅仅是阖家团圆的传统节日,更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契机。传统春节焕发出了新活力,古老的非遗一点一滴地融入现代生活,通过展示、体验和创新非遗,普通民众更深入地了解了春节的文化内涵,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中国的春节,世界的非遗。春节承载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家庭和睦、社会包容等人类共同价值,是维系个人、家庭和民族的情感纽带。世界各地华夏儿女在这一节日,心系祖国,共庆新年,中华传统文化影响力在全世界范围也进一步提升。我们相信,伴随春节申遗成功,中国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的力量,创造更为宽广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