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副走心的法治楹联背后,都蕴含着深沉的情感体验和人性救赎。当热爱秩序和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国泰民安才会有更切实的保证。

法制文萃报记者 马霞

法护千门,揉春作酒歌太平;

治功为民,剪雪成诗共长乐。

这是2025年农历除夕,司法部官方账号推送的法治春联佳作中的一副,来自云南省昆明市司法局。近年来,各地纷纷涌现以法治文化为主题的楹联,相应的征集、赛事等活动方兴未艾。尤其春节前,越来越多的司法机关深入基层,举办赠送法治楹联“年货”的活动。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乐事还同万众心。法治楹联,不只是为了添点年味儿。

春节申遗成功后,如何进一步丰富中华文化内涵,提高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聚焦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爬梳拓展法治楹联的应有之义和审美旨趣,有助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让“平安中国”成色更足、底色更亮。

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

三阳始布,四序初开。对联萌芽于唐时,又称楹联、对子。至明朝皇帝朱元璋颁布“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圣谕,春节贴春联渐成习俗,并扩展到楹联、堂联、贺联等。

在山西平遥古城的古县衙门柱上,赫然高悬一副法治楹联:

莫寻仇、莫负气、莫听教唆,到此地费心费力费钱,就胜人终累己;

要酌理、要揆情、要度时世,做这官不勤不清不慎,易造孽难欺天。

该联由曾经的河南高等检察厅厅长、支持戊戌变法的湖南人李瀚昌撰写。若非心中有民、心存敬畏之官员,恐难如此煞费苦心——以二十五言、共50字倡导勤政清廉、息诉包容的法治理念,彰显礼法并用、天下无讼、以和为贵等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精华。

法治楹联,让“平安中国”成色更足底色更亮  第1张

图片来源:司法部微信公众号

法治就是依法治国,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楹联旨在弘扬法治精神、传播法治文化。作为传统楹联文化与法治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法治楹联最显著的特点,在于正气充盈的审美取向,常秉承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等理念,不致使旨趣产生偏移。

联曰:法雨润心调众事,春风拂槛解千结。从这副由江苏省海安市司法局韦小庆撰写的法治楹联中,可以想见调解工作背后“心有千千结”之态势。近年来,海安市司法局发扬尊老、爱老传统美德,聚焦老年人法律服务需求,变“等上门”为“送上门”。针对基层农村赡养、土地、邻里等纠纷相对集中的实际,组织参加调解观摩活动,实现“调解一件,治理一片”的效果。该联提炼出调解工作应有的法治“力度”和民生“温度”。

潜移默化提高公民法治意识

法治楹联的最大功效,是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人们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提高公民的法治意识,维护公平正义。

联曰:官声每自民声起,大治当从法治兴。这是上海市法治楹联征集活动中的获奖作品,作者为来自广东的黄少珍。

我国宪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

在平安中国的建设中,每一份法治力量都值得喝彩,每一束法治光芒都值得期待。

2024年,中央网信办举报中心全年受理处置网民举报线索2.27亿件,同比增长10.4%。网信办欢迎广大网民积极参与网络综合治理,共同维护清朗网络空间。

联曰:绊人的桩不在高,违法的事不在小。岁末年初,应急管理部又公布6起各地依法依规严肃查处的安全生产举报案例。2024年,各地积极发动群众举报,举报受理量、举报奖励金额再创新高,安全生产“人民防线”更加坚固。其中一则案例发生于2024年3月的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某煤矿,经查,举报情况属实,奖励举报人25.8万元。

“愧”字少一点,“民”字多一点

法治内在包含着人类追求公平正义的诉求。法治楹联的根本立场是以人民为中心,要反映人民呼声,顺应人民日益增长的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需要。

在平遥古城古县衙,另有一副法治楹联:与百姓有缘才来到此,期寸心无愧不负斯民。联中审美旨趣令人称妙。撰联者有意将“愧”字少写了一点,“民”字则多了一点,内涵为官应力求少愧对百姓一点,要把百姓的事在心上多放一点。

法治楹联,让“平安中国”成色更足底色更亮  第2张

甘肃临洮人民公园宪法广场一隅。清梁章钜题荆州官署联:政惟求于民便,事皆可与人言。(朱鹏飞 书) 图片来源:青年诗词楹联

甘肃临洮人民公园宪法广场,展示有清代官员、积极配合林则徐禁烟的梁章钜题荆州官署联曰:政惟求于民便,事皆可与人言。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清代学者姚元之笔记《竹叶亭杂记》所述乱象。

据载,(四川)州县官吏利用判案勒索百姓,一旦发生窃案,“差役将邻近殷实无顶带者拘押”,让他们必须指出谁是窃贼,否则就不释放,除非拿钱赎人。一案牵连数家,名曰“贼开花”。有人撰联曰,“若要子孙能结果,除非贼案不开花”。姚元之一针见血地指出,“此弊蠹正恐不独川省为然也”。

心上能否多放一点百姓的事,有赖官员踔厉笃行,慎终如始。正如上海市法治楹联征集活动另一副获奖作品、来自广东的严席文撰联所言,“放平公正一台秤,守住清廉两扇门”。

让更多法治审美旨趣被看见

为杭州岳王庙秦桧夫妇跪像撰写的一副对联,假二人之口对骂,亦庄亦谐。联曰:

咳!仆本丧心,有贤妻何至若是?

啐!妇虽长舌,非老贼不到今朝!

该联生动地嘲讽了贪官与家眷不思悔改,互相迁怒怨恨、垂死挣扎的情境,对世人不无警醒。

法治楹联应兼具警示性和艺术性。对联比诗词更精炼,又是与书法糅合的综合艺术。品鉴瑰丽典雅之妙,感悟力透纸背法治精髓,如何让法治楹联中更多的审美旨趣被看见,值得反思。

文化类节目《对联中国》着力探索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在某次命题作联环节,从低保户家庭走出的选手赵继杰现场撰写《我的小康》一联:

幸在唐虞世,教养无偏,十万春风年画里;

皆承雨露恩,鳏孤有保,三千彩梦海棠前。

“鳏孤有保”,让人联想中国古代保护鳏寡孤独、老幼妇残的恤刑原则。据《周礼·秋官》,对年少体弱者、七八十岁的老人及智障人可采取宽宥的政策。如有意从多向度体察楹联中的审美旨趣,追根溯源,会关注到与“鳏孤有保”相关的“意定监护”法律制度。

根据我国民法典第三十三条规定,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在自己清醒时,可以确定一个自己最信任的人或者组织作为自己丧失民事行为能力后的监护人。实践中,由于相关法规尚不健全,意定监护制度离真正落地尚有差距。

岁序更替,华章日新。至2025年上海“两会”,终于有多人奉上有关完善该制度的提案。

创新促进法治文化深入人心

法治楹联应坚持继承和创新,在薪火相传、推陈出新中促进法治文化深入人心。

联曰:和顺一门添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

中国乃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据公安部通报称,2024年全国刑事案件数量同比下降25.7%,创本世纪以来最低。平安中国,光荣属于每一位尊法守法的公民。

每一副走心的法治楹联背后,都蕴含着深沉的情感体验和人性救赎。当热爱秩序和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国泰民安才会有更切实的保证。

目前,市场上新的创意对联产品争奇斗艳,如立体春联、电子对联、LED灯光对联、定制对联等。法治楹联作为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需要深挖其文化内涵,也需要与时偕行,主动与市场链接。如建立法治楹联文化产业链,则更能满足人民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是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的首要目标。传递法治能量,共筑法治愿景,法治楹联与城市建设融合的成功范例,当属近日获评“中国楹联文化广场”的甘肃临洮人民公园宪法广场。因广场上展示有多副法治楹联,“楹联临洮”成为该县名副其实的文化新名片。这种融合新范式,值得借鉴和推广。